[发明专利]用于异丁烯胺化反应的分子筛及其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0455.6 | 申请日: | 200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金杏妹;李健;侯永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26 | 分类号: | B01J29/26;C07C211/03;C07C209/6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异丁烯 反应 分子筛 及其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沸石分子筛及其合成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异丁烯胺化反应的小晶粒ZSM-5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叔丁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传统的生产过程不仅要用到浓硫酸,使设备腐蚀严重,还存在环境污染,能耗损失大等缺点。最理想的途径是通过异丁烯和氨直接反应合成。最初使用的催化剂为碱金属。但其活性低、选择性差、寿命短等。
近年来利用改性的固体沸石作为催化剂,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如石油化工2006,35(8)720-724文献公开的技术,其中以改性的ZSM-5分子筛反应性能最好。
根据胺化反应机理得知,ZSM-5分子筛上中等强度的B酸为胺化反应的活性中心。B酸中心可以通过调变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及晶粒尺寸等因素而改变。如硅铝比的减少,分子筛的总B酸数量增加;晶粒尺寸的减小,分子筛的比表面增大,其催化反应活性较好。
ZSM-5沸石分子筛自1972年由MOBIL公司发明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孔道结构和择行催化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烷基化、异构化、醚化等石油化工过程。合成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
1975年USP3926782报道了用四丙基氢氧化铵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的小晶粒ZSM-5分子筛,其晶粒尺寸为5-100nm.
2005年CN1699173A专利报道了利用一种表面活性剂,常规水热晶化合成一种高硅铝比的小晶粒ZSM-5分子筛。
2006年CN1715186A报道了利用硅铝胶颗粒与有机模板剂的水溶液混合,在有或无ZSM-5沸石晶种存在下,不使用含钠离子的原料合成了硅铝比为15-200、初级晶粒粒子为0.1-0.5μm的ZSM-5沸石。
上述专利公开的技术中,小晶粒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一般较大在100~300之间;而低硅铝比ZSM-5分子筛的晶粒往往较大。因此,将其用于以异丁烯和氨直接反应合成叔丁胺时,异丁烯转化率较低,一般仅为2%,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用于异丁烯胺化反应的分子筛及其合成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的用于异丁烯胺化反应的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金属盐(M)和硅酸盐的水溶液甲加入由铝盐、模板剂(Q)、矿物酸和水的混合溶液乙中,搅拌反应,得到反应混合物,摩尔比为:
8iO2/Al2O3=10-40,Na2O/Al2O3=3-7,Q/Al2O3=8-16,M/Al2O3=40-100,H2O/Al2O3=2500-3500;
所说的金属盐为钠盐,优选氯化钠;
所说的硅酸盐为固体硅酸钠;
所说的铝盐为硫酸铝或偏铝酸钠;
所说的模板剂为有机季铵盐,优选四丙基溴化铵;
矿物酸为硫酸;
所说的晶种为ZSM-5沸石分子筛,可采用市售产品,如温州华华集团的产品,或按照CN1715186A文献公开的方法进行制备,其用量为硅酸盐的0-4wt%。
水溶液甲中,金属盐(M)的浓度为0.07~0.3克/ml,硅酸盐的浓度为0.1~0.35克/ml;
混合溶液乙中,铝盐的浓度为0.01~0.04克/ml,模板剂(Q)的浓度为0.06~0.2克/ml,矿物酸的浓度为0.03~0.1克/ml;
(2)然后在有或无晶种的条件下,进行水热晶化,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即可获得所说的用于异丁烯胺化反应的分子筛;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对水热晶化条件没有任何特别限制,可以完全按照现有技术进行,一般是在80-200℃和自生压力下水热晶化20小时至6天。优选条件是在100-160℃下晶化2-5天;
优选的,在晶化之前可以将所配置的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陈化2-36小时,优选的是在室温下陈化4-12小时。
干燥温度为80-120℃,时间为8-24小时,焙烧温度为400-600℃,时间为4-6小时。
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用于异丁烯胺化反应的分子筛,经X-光衍射谱图检测,为ZSM-5分子筛,其平均晶粒直径25~70nm,比表面为300~420m2/g,结晶度为7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04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