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跨分离式交叉搭接预应力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1186.5 | 申请日: | 200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美华;梁其家;方刚;陈辉;华士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05***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交叉 预应力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的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隔跨分离式交叉搭接预应力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施工工艺从常规上来说,大多数具有如下特点:预应力钢筋布置均在一个结构分段内是贯通的,各段结构之间不连通。一般的方法是按照结构施工分段逐步张拉,这样的方法必须按照常规,按部就班,先完成结构砼,后待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再进行各段张拉,一次张拉到位,以此再各段逐次流水,所耗工期一般相对较长,且模板支撑周转时间较长,配置量较大;另外就是在节点区钢筋(包括预应力筋)太过集中,影响砼施工振捣,造成节点区施工质量不易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隔跨分离式交叉搭接预应力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的预应力施工工艺所耗工期较长,模板支撑周转时间较长,配置量较大,以及节点区钢筋(包括预应力筋)太过集中,影响砼施工振捣,导致节点区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跨分离式交叉搭接预应力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每两跨作为一个施工段,将施工段内的预应力钢筋分为两批交替错开一跨布置,其具体步骤如下:1)进行第一施工段预应力钢筋的穿设,其中第一批预应力钢筋穿设于该施工段的两端之间,第二批预应力钢筋穿设于该施工段与下一施工段间;2)进行第一施工段混凝土浇捣,待混凝土强度满足张拉要求,进行该施工段第一批预应力钢筋的张拉;3)进行下一施工段的第一批以及第二批预应力钢筋的穿设;4)进行步骤3所述的施工段的混凝土浇捣,待混凝土强度满足张拉要求,进行该施工段内第一批预应力钢筋以及上一施工段内第二批预应力钢筋的张拉;5)重复步骤3、4直至完成施工。待每段施工段施工完毕,拆除该施工段下的模板排架。其中,所述的满足张拉要求的混凝土强度为设计强度的80%。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方案,使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使预应力结构建立比较均匀的预应力,如果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集中搭接的话,势必造成所有预应力筋端部集中在两端截面上,这不仅造成张拉端部截面制作上的困难,同时,由于预应力损失的作用,造成端部预压应力过高,而跨中预应力损失始终最大的局面,采用分离式交叉搭接法布置后,可以使端部集中的张拉端得到分散,同时可以使原跨中的预应力损失得到补充,在相同的预应力配筋量情况下,可以使有效预应力达到最大。
按照这样的预应力配筋设置,结构施工可以不受预应力施工的影响,灵活布置各施工段施工,在每一施工段内只要具备两跨以上数量的框架梁,在砼浇捣完成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即可进行50%的预应力筋张拉,并可拆除模板支撑,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和缩短工期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隔跨分离式交叉搭接预应力施工方法,以每两跨作为一个施工段,将施工段内的预应力钢筋分为两批交替错开一跨布置,其具体步骤如下:
进行第一施工段1预应力钢筋的穿设,其中第一批预应力钢筋2穿设于该施工段的两端之间,第二批预应力钢筋3穿设于该施工段与下一施工段4间;
进行第一施工段1混凝土浇捣,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进行第一施工段第一批预应力钢筋2的张拉,拆除第一施工段1下的模板排架;
进行第二施工段4的第一批预应力钢筋5以及第二批预应力钢筋6的穿设;
进行第二施工段4的混凝土浇捣,待混凝土强度满足张拉要求,进行第二施工段第一批预应力钢筋5以及第一施工段第二批预应力钢筋3的张拉,拆除第二施工段4下的模板排架;
依次在后续施工段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施工。
采用分离式交叉搭接法布置后,可以使端部集中的张拉端得到分散,同时可以使原跨中的预应力损失得到补充,在相同的预应力配筋量情况下,可以使有效预应力达到最大。按照这样的预应力配筋设置,结构施工可以不受预应力施工的影响,灵活布置各施工段施工,在每一施工段内只要具备两跨以上数量的框架梁,在砼浇捣完成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即可进行50%的预应力筋张拉,并可拆除模板支撑,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和缩短工期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11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电解活化水容器
- 下一篇:一种气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