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供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1577.7 | 申请日: | 200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韩绍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绍良 |
主分类号: | F24D9/00 | 分类号: | F24D9/00;F24D3/02;F24D5/02;F24J2/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6531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供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舒适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空调、采暧和热水是三个主要方面。这三方面目前消耗着大量常规能源,特别是其中的采暧,通常是燃烧化工燃料来实现,严重污染环境。同时由于城市采用常规空调越来越多,排出大量热气而形成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也产生不良影响。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能源消耗的大户,迫切需要从传统的开发模式进行改变,目前来看,唯一的出路,就是大量地、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这种能源的利用可以为社会和消费者节省更多的能源方面的支出,也能从实际上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节约能源是房地产业产贯切节能住宅的一条最重要的思想,除了通过对建筑应用有效的手段节能外,节能的重要渠道是开发利用太阳能。
目前建筑上对太阳能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现在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分体技术,设计以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为组件的屋顶和外挂墙壁进行热水供应。二是生产以太阳能集热保温板为主的供暖系统。三是把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组件设计为窗户和墙体建材提供电力和照明。
对于太阳能采暖,目前最多的做法是,利用集热器将水加热到40~60摄氏度,再通过风机盘管向房间提供暖风。还可以局部使用地板采暧系统。这样,楼上集热器提供的热水,直接流经预置在地板下的管路,为房间供暧。
也有采用太阳能热泵供暖的。这类供暖装置包括支架,太阳能供暖装置和热泵装置,太阳能供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块、换热器、散热器、循环水泵和载热流体,太阳能热水器模块、换热器、散热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构成封闭的循环管路,循环水泵能够驱动载热流体在循环管路中循环流动,太阳能热泵供暖装置还包括可向循环管路提供载热流体的恒压阀;热泵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构成封闭的循环管路的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循环管道内的工作媒质,冷凝器设在换热器内腔的底部。
上述两种利用太阳能采暖的方法,均是通过采集太阳能后,将水加热,然后驱动被加热的水在循环管路中流动,从而提供热量。这样的供暖系统,实际上都类似于太阳能热水器,导致了供暖系统结构上的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供暖系统,把太阳能的光能转变为热能,直接加热空气,送到室内以提高室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太阳能供暖系统,包括:带有集热模块的室外风管,室外风管具有一个进风口和一个排风口;带有供风口和回风口的室内风管,室内风管与室外风管通过两个连接口相连,其中的第一连接口设在进风口旁,第二连接口设在排风口旁;进风口与集热模块之间设有第一风机;回风口上设有第一阀门,供风口上设有第二阀门;进风口、第一连接口、排风口以及第二连接口也设有阀门。
采用上述结构的太阳能供暖系统,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关来实现太阳能转为热能、直接加热空气,供给室内所需的热量。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所述进风口和第一连接口之间设有公用的第三阀门,该第三阀门最多关闭进风口和第一连接口中的一个。
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排风口和第二连接口之间设有公用的第四阀门,第四阀门最多关闭排风口和第二连接口中的一个。
所述集热模块包括主风管、与主风管贯通的支风管、环绕支风管设置的真空集热管以及连接主风管和真空集热管的连接管。
所述室内风管内设有换热器和第二风机,换热器通过带有第一泵的热水管和带有第二泵的冷水管连接一个保温水箱。这样就可以实现储热和使用所储存的热量的功能。
所述进风口之前设有一个过滤器,以便输送进屋内的空气的新鲜和干净。
该系统还设有一防护网,防护网安装在集热模块外侧。万一发生真空管意外损坏的话,也可以防止碎玻璃落下伤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集热模块空气流通方向上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和图2,给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功能、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绍良,未经韩绍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15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