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吻合口瘘治疗球囊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1954.7 | 申请日: | 200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2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庆;梅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F5/00;A61M2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刁文魁;翟羽 |
地址: | 20009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吻合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治疗球囊。
【背景技术】
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得胃病的人增多了。在对胃病的手术治疗中,据了解,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0.5~2%。人体发生瘘后,瘘口周围组织坏死、发炎、水肿,难以被修复,以致不断有消化液从瘘口进入胸腔,使吻合口及胸内感染经久不愈。对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措施有:胃、胸腔引流,作空肠造瘘以供肠内营养,大计量、长期联合使用抗生素等。但是,这些治疗措施很难将吻合口瘘与消化道管腔彻底隔离,即使手术也很难做到。对早期的食管-胃吻合口瘘,若病人身体情况尚好,可手术修补瘘口,但是,手术后再次瘘的发生率很高。对于发现较晚的食管-胃吻合口瘘,或病人的身体情况不佳,则只能进行保守治疗,但是,其死亡是率较高的,而且治疗费用较贵,多数病人需住院治疗数月甚至半年、一年。目前,就现有技术来说,对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治疗手段还不多,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甚至还没有一种专门用于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器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将食管-胃吻合口瘘与食管及胃隔离开,利于吻合口的修复、加快瘘口愈合、缩短治疗周期、提高瘘口治愈率的专用的食管-胃吻合口瘘治疗球囊。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吻合口瘘治疗球囊含有导管、腔管、大球囊和小球囊;五根腔管汇总在导管内,导管的上半段设有五个腔管的开口及塞盖,导管的下半段设套有大球囊、小球囊,并设有五个腔管的端孔。
所述的腔管为胃引流腔管、吻合口引流腔管、食管引流腔管、大球囊气管和小球囊气管。
所述的大球囊为扁球形气囊,其外侧周边设有裙边。
所述的小球囊为圆柱形气囊,气囊上下两端的外侧周边设有密封环。
所述胃引流腔管的开口设置在导管的上半段,其端孔设置在导管下半段的近末端,开有双孔或多孔。
所述吻合口引流腔管的开口设置在导管的上半段,其端孔设置在导管下半段的大球囊与小球囊之间。
所述食管引流腔管的开口设置在导管的上半段,其端孔设置在导管下半段小球囊的上面。
所述大球囊气管的开口设置在导管的上半段,其端孔设置在导管下半段大球囊气囊内的管壁上。
所述小球囊气管的开口设置在导管的上半段,其端孔设置在导管下半段小球囊气囊内的管壁上。
所述的导管分上半段导管和下半段导管,两段导管之间用镶嵌式接头套接,导管内的腔管分色彩用镶嵌式接头套接。
本发明吻合口瘘治疗球囊的作用原理是:
借助大球囊与小球囊的隔离作用切断食管和胃经过吻合口的消化液流动的联系,同时用三个腔管——胃引流腔管、吻合口引流腔管和食管引流腔管来引流胃、瘘口及食管,并向瘘口供药,向胃内供养,使食管-胃吻合口有一个良好的修复环境;用非手术的办法取得手术修补,甚至手术修补也不能得到的效果,同时手术的风险小,损伤少,不会产生其它并发症。
本发明吻合口瘘治疗球囊的积极效果是:能将食管-胃吻合口瘘与食管及胃隔离开,有利于吻合口的修复、治疗和愈合,能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医疗费用、提高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治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专用医疗器械。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吻合口瘘治疗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标号分别为:
1、导管,2、大球囊,3、裙边,4、小球囊,5、密封环,6、胃引流腔管开口,7、吻合口引流腔管开口,8、食管引流腔管开口,9、大球囊气管开口,10、小球囊气管开口,11、塞盖,12、食管引流腔管端孔,13、小球囊气管端孔,14、吻合口引流腔管端孔,15、大球囊气管端孔,16、胃引流腔管端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发明吻合口瘘治疗球囊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1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