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胸腰椎后路假体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2218.3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7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傅一山;曾炳芳;张长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傅一山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L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椎 后路 | ||
技本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胸腰椎后路假体。
背景技术
治疗胸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是将全椎板进行切除减压,并进行植骨,这样容易带来有效骨床缺失、胸腰椎医源性失稳、椎管内容物缺乏保护、内容物与瘢痕粘连等问题,植骨还容易进入椎管内对脊髓神经形成医源性压迫而导致手术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安全、便于手术操作的胸腰椎后路假体。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胸腰椎后路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棘突、人工椎板,所述的人工棘突与人工椎板连接,该连接呈人体锥体的棘突与椎板的连接状。
还包括人工棘间韧带,所述的假体通过人工棘间韧带将人工棘突和人工椎板与相邻节段人体的棘突和椎板连接固定。
所述的人工棘突呈中空的长方体状,包括用于嵌入上、下节段棘突的上端开口、下端开口,用于植骨的后方开口,以及用于固定人工棘间韧带的韧带固定结构,所述的上端开口、下端开口的前后边缘均呈内凹的弧形,所述的韧带固定结构设于人工棘突的两侧。
所述的人工椎板为形状相同并与人工棘突一体连接的两块薄板,该两块薄板分别前斜向对称设置于人工棘突两侧的前部,并且与人工棘突呈40°~45°角,其上下两边均为内凹的弧形,呈蝶状;上述的两块薄板上均设有便于手术后引流的引流孔。
所述的韧带固定结构为一对突块,该一对突块分别设置与人工棘突的两侧,并均设有上下方向的孔道。
所述的人工棘间韧带从人工棘突两侧的孔道穿过并与相邻节段锥体的韧带组织连接。
所述的人工棘突、人工椎板均采用非细胞性人工生物材料。
所述的非细胞性人工生物材料包括PEEK材料。
所述的人工棘间韧带采用可吸收人工韧带生物材料。
所述的可吸收人工韧带生物材料为可吸收肠线与带状的猪小肠粘膜下层的复合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解决胸腰椎全椎板减压后带来的胸腰椎减压后带来的胸腰椎术后医源性失稳问题,重建胸腰椎的稳定性,恢复胸腰椎后柱结构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功能。
2、解决全椎板减压后椎管内容物(脊椎神经)缺乏有效保护的问题,重建椎管的正常解剖形态与功能。
3、解决全椎板减压后椎管内容物与瘢痕粘连的问题,并有效地避免再次手术时对椎管内容物(脊椎神经)造成医源性损伤的可能,在次手术时并可放心使用电刀和电凝,减少术中出血,而不必担心造成电传导造成脊髓神经的损伤。
4、本发明集脊柱融合与非融合固定功能于一身,术中可根据手术需要自由选择使用融合或非融合固定功能,手术操作简便。
5、在应用本产品的融合固定功能时,有效地解决了全椎板减压后有效植骨床缺失的问题,植骨块跨越人工椎板而不会发生植骨块进入椎管内造成对脊髓神经的医源性压迫而导致手术失败,同时加上棘突间融合,增强了后路植骨融合的强度。
6、在应用本产品的非融合固定功能时,在保持有效减压的同时,有选择地保留了脊柱部分的活动功能,限制了手术节段的部分前屈和后伸功能,保留了其侧门屈及旋转功能,解决固定相邻节段的锥间盘应力集中和退变加速的问题。
7、用可吸收人工韧带作为人工棘间韧带,可被人体正常韧带组织所替代,解决非可吸收人工韧带易疲劳断裂的问题,从而使本发明成为永久性植入物。
8、本发明为非细胞人工生物材料,PEEK材料是目前常用的医用植入材料,可吸收人工韧带材料也经研究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产品体内排斥反应的可能性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人工棘突,2—人工椎板,3—上端开口,4—下端开口,5—后方开口,6—韧带固定结构,7—引流孔,8—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胸腰椎后路假体,包括人工棘突1、人工椎板2,所述的人工棘突1与人工椎板2连接,该连接呈人体锥体的棘突与椎板的连接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傅一山,未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傅一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22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扇子
- 下一篇:基于有功电流分量的通用变频器自动提升转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