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油用微生物粉剂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3666.5 | 申请日: | 200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3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峰;牟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00 | 分类号: | C12N1/00;C12N1/16;C12N1/20;C09K8/582;C12S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油 微生物 粉剂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原油开采方法,具体涉及油田原油开采方法中的微生物采油方法。
背景技术
油田储层地质条件复杂,采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开采后,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原油残留在地下,油田原油采收率普遍较低,研究开发高效、适应性强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微生物采油是一项适应范围宽,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该技术通过微生物的有益活动(降解原油等)和代谢产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能和/或提高注入水的洗油效率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或油井产量。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包括采油井微生物清防蜡处理、采油井微生物解堵处理、微生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或油藏微生物调剖提高原油采收率等。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推动了该技术进展。近35年来,波兰、美国、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开展了大量的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见到较好的试验效果。我国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苏等油田先后开展了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也见到一定的试验效果。但总体来看,试验效果比较低,应用规模小,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除微生物本身的性能和油藏具体的特性外,目前的应用方式也是影响微生物采油技术试验效果和应用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中,目前普遍的应用方式是将具有采油性能的微生物发酵生产,所得发酵液或其稀释液注入油藏,促使微生物在油藏中发挥作用,以提高原油产量或采收率。
采用发酵液或其稀释液的应用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①发酵液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液体,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染菌;由于其中营养成分丰富,污染的杂菌会大量繁殖而使发酵液变质;虽然加入防腐剂会抑制杂菌的生长,但防腐剂同时又会导致目标微生物活性的降低。
②发酵液体积大、用量大,应用时需要投入大型的运输、注入设备,加大应用成本。
③发酵液长期存放保质非常困难,只能随应用随发酵生产,这样造成发酵设备断续生产,即造成设备的闲置浪费,又增大了发酵成本。
④发酵液或其稀释液低温下会结冰,在寒冷地区或季节运输、施工受到影响;即使结冰后可以再加温溶化,由于结冰-融化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细胞伤害甚至引起细胞死亡,而使目标微生物的性能大大降低甚至失效。
⑤无法实现长时间运输、保存,导致不同地区应用时重复建厂,即造成资源浪费,又极大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公开一种采油用微生物粉剂及其使用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所述的采油用微生物粉剂,包括重量百分比为如下的组分:
微生物菌粉 1~4%
酵母粉 1~10%
蛋白胨 0~6%
糖类物质或蛋白类物质 80~98%
上述组分的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采油用微生物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性能:①降解原油;②代谢产生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③代谢产生酸性物质;④代谢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⑤代谢产生生物多糖或聚合物等物质;⑥代谢产生其他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产物。
所述的采油用微生物菌粉是由相应微生物的发酵液提取制备的,制备方法可参见2005年《西藏农业科技》第27卷32~37页或2003年《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第18卷1~5页文献公开报道的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36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腕肘关节保健器
- 下一篇:一种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系统的认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