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塑料-钢组合梁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4921.8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薛伟辰;葛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0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塑料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塑料-钢组合梁。
背景技术
在桥梁工程中,传统的型钢主梁长期处于暴露性环境中,钢材容易锈蚀,尤其当桥梁处于海港、码头等侵蚀性环境中,常常会因为钢材锈蚀而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耐久性和安全性,从而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纤维增强塑料(以下简称FRP)型材取代传统的钢梁。
FRP型材是由纤维和基体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经过一定工艺(如拉挤、模压、手糊等)复合制成的工形、槽型或箱形型材。其单向受力性能好、质量轻、抗腐蚀且抗疲劳性能好,常作为强腐蚀环境下建筑或桥梁的结构用料。但FRP材料刚度较低,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弹性模量约为钢材的70%,玻璃纤维增强材料(GFRP)的弹性模量仅为钢材的1/10~1/4。另外,与传统结构材料不同,FRP材料通常表现为各向异性,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高30%,剪切强度、层间拉伸强度仅为其抗拉强度的5~20%。因此,全FRP构件的破坏常始于受压区FRP材料的压坏,其延性较差,破坏带有突然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腐蚀性能好、承载能力高、刚度大、自重轻及延性好的纤维塑料-钢组合梁。
本发明提出的纤维塑料-钢组合梁,由压型钢板1、纤维增强塑料箱梁2组成,压型钢板1为由顶板和顶板端部的加强肋相连组成的槽形结构,箱梁2为由上翼缘3、下翼缘4和两侧腹板5两两相连组成的箱形结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压型钢板1的顶板位于上翼缘3顶部,两加强肋分别连接两腹板5。下翼缘4采用玻璃纤维预浸料和碳纤维预浸料交替叠合而成,上翼缘3采用玻璃纤维预浸料叠合而成,腹板5采用玻璃纤维预浸料叠合而成。其中,上翼缘3、下翼缘4处的预浸料纤维方向为0°和90°,90°向纤维含量约为0°向纤维含量的1/3~1/6,90°向纤维过少有可能导致箱梁表面出现纵向裂纹。腹板5处预浸料纤维方向为±45°,以提高腹板的抗剪能力。模压工艺中注入模具的树脂可选用不饱和聚酯。此外,为保证压型钢板与FRP材料的协同受力,还可结合压痕、开洞等措施对压型钢板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钢板和FRP材料的组合作用。
本发明使用时将槽形压型钢板置于构件的受压区,并采用由纤维增强塑料组成的箱梁包覆压型钢板,通过模压工艺制作,整体一次成型。
本发明根据钢材和FRP材料的性能特点,将钢材和FRP材料结合在一起并协同受力,钢材能提高组合构件的模量和强度。在较小的弯矩作用下,组合梁处于弹性阶段,钢材与FRP材料的应变相同,压型钢板与FRP材料共同承担构件荷载。随着应变继续增大,压型钢板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应变大于0.0015),截面应力重新分布,外荷载转而主要由FRP材料承担,构件产生较大的变形。最后,箱梁上翼缘处FRP材料达到其极限应变值,构件破坏。综上所述,纤维塑料-钢组合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并具有优良的塑性变形能力。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抗腐蚀性能好,构件自重轻,刚度高,延性好。并且本发明结构简单,梁自重与钢型材相比大大降低。适用于强腐蚀性环境地区的结构物及简支梁桥的建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三维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压型钢板,2为箱梁,3为上翼缘,4为下翼缘,5为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压型钢板1为由顶板和两加强肋相连组成的槽形结构,槽形压型钢板1可在工厂预先制作,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横截面尺寸并选择是否进行压痕处理。箱梁2为由上翼缘3、下翼缘4和两侧腹板5两两相连组成的箱形结构,压型钢板的顶板位于上翼缘3顶部,两加强肋分别连接两腹板5。下翼缘4由玻璃纤维预浸料和碳纤维预浸料交替叠合而成,上翼缘3由玻璃纤维预浸料叠合而成,腹板5由玻璃纤维预浸料叠合而成。将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预浸料按照设计纤维铺层顺序放入模具,在槽形压型钢板1表面涂布环氧树脂后将其埋入上翼缘内玻璃纤维预浸料中。作为腹板5处的玻璃纤维预浸料纤维方向为+45°,而上、下翼缘处的玻璃纤维预浸料纤维方向为0°和90°,90°向纤维含量约为0°向纤维含量的1/3~1/6。注入树脂,闭合模具,模具间的空隙就是制品所规定的厚度,然后边加压、边固化,使材料恰好填充间隙。加压方式可采用空气袋等简易装置(压力约1.4~2.5个大气压)加压,或者仅把模具夹紧。待树脂熟化完全后拆模即得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49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业务的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像素的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