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反馈的PWM控制RC降压供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5696.X | 申请日: | 200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2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恩英;宋伟;张起云;王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613 | 分类号: | G05F1/613;H02M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反馈 pwm 控制 rc 降压 供电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工程领域,涉及RC降压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铜价居高不下,使用电磁原理供电的电路价格也相应提高,从长远的 观点看能源价格的高涨,铜的价格必然要涨,所以提供一种不使用铜,并且能 提供相对稳定电压的电路是必要的。
传统RC降压电路(如图1所示)利用了电容在低频交流状态下的高阻特性, 通过电容在一定的交流信号频率下产生的容抗来限制最大工作电流,电容器实 际上起到一个限制电流和动态分配电容器和负载两端电压的角色。但传统RC降 压电路要求负载恒定并且要小,否则电压波动很大,极不稳定。因而,传统RC 降压电路不适合动态负载条件,无法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反馈的PWM控制RC降压供电电路,使传 统的RC降压电路能应用于负载动态变化的情况下。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基于反馈的PWM控制RC降压供电电路,包括CBB电容,电解电容,整 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电阻,还包括功率三极管,单片机。通过单片机A/D 端口的电压变化调节单片机PWM输出的占空比,达到控制电路电压。
进一步,单片机MCU的PWM输出通过一个电阻与功率三极管的基极相串 联,功率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一电阻R-J串联,功率三极管的发射极与负载相连, 功率三极管和电阻R-J并联在负载两端。
单片机MCU的A/D端口与两个串联电阻R1、R2的连接处相连,R1、R2 与负载并联。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本发明基于反馈的PWM控制RC降压供电电路能够适用于动态负载条件,起到 稳定电压,减小波动的作用,且对于家电PCB等功率比较小的负载,有很强的 原价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RC降压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基于反馈的PWM控制RC降压供电电路的原理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所示,基于反馈的PWM控制RC降压供电电路,包括CBB电容, 电解电容,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功率三极管,电阻,单片机。该电路是 在传统RC降压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起开关作用的)功率三极管,单片机和一 些电阻,其中单片机MCU的PWM输出通过一个电阻与功率三极管的基极2相 串联,功率三极管的集电极3与一电阻R-J串联,发射极1与负载相连,并且功 率三极管和电阻R-J并联到负载两端;同时负载两端并接R1、R2两个电阻,两 电阻的中间与单片机的A/D端口相连。各元件都是普通元件,只要满足电压和 功率的要求即可,例如CBB电容使用耐压270V的,整流二极管使用1N4007, 电解电容使用450V耐压的元件。
MCU检测A/D端口电压为Uad,推算出负载电压为Ue′=Uad(1+R2/R1), 与负载额定工作电压Ue比较,如果Ue′>Ue,则加大MCU PWM输出的占空比, 如果Ue′<Ue,则减小MCU PWM输出的占空比,其占空比无限制,可变范围为 0%~100%。
简单来说,就是在使用RC降压电路时,输出电流是一个定值,即流过负载 和电阻R-J的电流总和是一定的,当负载变小,那么流过电阻R-J的电流就需要 加大,否则负载电压就会变大,引起工作不稳定,这时候增大PWM输出的占空 比,就能使流过电阻R-J的电流加大,达到稳压的效果;另外,当负载变大,那 么流过电阻R-J的电流就需要减小,否则负载电压就会变小,引起工作不稳定, 这时候减小PWM输出的占空比,就能使流过电阻R-J的电流减小,同样达到稳 压的效果。
本发明对于家电PCB等功率比较小的负载,有很强的原价竞争力。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 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 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 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对于本发明 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56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