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传控制方法及传输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5708.9 | 申请日: | 200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9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林青;傅赛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8 | 分类号: | H04L1/08;H04L12/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1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方法 传输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重传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TCP”)是因特网 和互连网络使用的最基本的一种通信协议。现在已经成为网络通信的一种事 实上的标准。TCP的主要内容是提供进程间的通信机制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 靠性。可靠性包括确认数据分组(包)的接收、标记分组的序列信息、保证 分组的完整性等,还包括对差错的控制,例如,没有收到确认信令、分组没 有按顺序到达、分组丢失或错投等情况时的处理规则等等。
由于TCP最初的设计只考虑在有线通信环境中的应用,在有线环境中传 输路径误码很小,因此丢包主要是因为网络拥塞。但是对于无线通信系统而 言,由于无线环境的一些特点,比如时变的信道条件,不对称的带宽、传输 往返时延大,传输误码较高等,都可能会造成丢包。所以,丢包只因为网络 拥塞这一假设在无线环境条件下是不成立的,因此在有线链路工作正常的 TCP必须经过修改或其它必要的优化才能应用到无线环境中。
目前,大多数TCP优化方法都是通过在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 中增加一个模块(或称代理),分别处理无线链路与有线链路的传输问题。 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地解决无线链路的传输问题,这些优化方法在考虑不 修改源TCP代码的情况下,都在代理模块上作了一些优化,主要增加了BS 本地快速重传功能,尽量避免在服务端(即TCP发送端)实现重传,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提升TCP性能。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目前所有优化技术都不能够及时地探知丢 包,不是需要接收到重复的确认信令(Acknowledgment,简称“ACK”), 就是需要等待超时,才能判断出丢包,进行重传,从而使得TCP数据包的重 传不够及时。并且,现有TCP优化技术没有解决无线链路与有线链路传输的 本质问题:丢包原因探测问题,即如何探测无线侧丢包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 其来控制传输。目前,在无线环境丢包的原因主要有拥塞与误码。显然,如 果是误码而丢包,则TCP发送端应该进行即时重传,以免影响传输速率;但 如果是由于拥塞而丢包,那么在BS侧单纯地采用快速重传机制只会加重拥 塞,导致更多的丢包,大大影响TCP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传控制方法及传 输设备,使得TCP数据包的重传更及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重传控制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接收来自发送端的TCP数据包;
对TCP数据包进行分割,将分割后的子包向接收端发送,传输子包的链 路中至少部分为无线链路;
如果在预估的接收时间到达时,未收到来自接收端的表示收到TCP数据 包的确认信令ACK,且TCP数据包分割得到的子包已全部向接收端发送, 则重传TCP数据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重传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来自发送端的TCP数据包;
对TCP数据包进行分割,将分割后的子包向接收端发送,传输分割后的 数据包的链路中至少部分为无线链路;
如果收到来自接收端的表示接收分割后的子包失败的信令NAK,则重传 TCP数据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传输设备,包括:
TCP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发送端的TCP数据包;
TCP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接收单元收到的TCP数据包;
分割单元,用于将来自TCP发送单元的TCP数据包分割成子包;
包发送单元,用于将TCP数据包分割得到的子包发送给接收端,传输子 包的链路中至少部分为无线链路;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在预估的接收时间到达时,是否收到表示收到 TCP数据包的确认信令ACK;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判定未收到ACK时,判断TCP数 据包分割得到的子包是否已全部向接收端发送,如果已全部发送,则指示TCP 发送单元重传TCP数据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传输设备,包括:
TCP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发送端的TCP数据包;
TCP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接收单元收到的TCP数据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57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