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替加环素盐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6042.9 | 申请日: | 200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6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邵昌;王涛;杨志钧;袁建勇;陈鹏;叶伟东;罗敏玉;戈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
主分类号: | C07C237/26 | 分类号: | C07C237/26;C07C23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缪利明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替加环素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制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替加环素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替加环素(tigecycline),化学名:(4S,4aS,5aR,12aS)-4,7-双(二甲氨基)-9-[(叔丁基氨基)乙酰胺基]-3,10,12,12a-四羟基-1,11-二氧代-1,4,4a,5,5a,6,11,12a-八氢并四苯-2-甲酰胺,又称9-叔丁基甘氨酰氨基米诺环素或丁甘米诺环素,于2005年6月获得FDA批准,是首个获准上市的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分子结构如下:
尽管替加环素与米诺环素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抗菌谱范围及耐药菌产生等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四环素类药物,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用于治疗由革兰阴性或阳性病原体、厌氧性生物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导致的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和复杂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cSSSI)。替加环素是一种新的、可在治疗初期当病因尚未明了时供选择的广谱抗生素,并且不需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调整剂量。
已上市的替加环素制剂,为游离态的替加环素,外观呈橙色冻干粉末。但是,目前替加环素的各种盐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类具有活性的替加环素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在于提供所述替加环素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替加环素盐,包括替加环素的盐酸盐、醋酸盐、甲磺酸盐、苯磺酸盐、以及乳酸盐。
本发明的替加环素盐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替加环素的溶液与酸充分反应,获得相应的替加环素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多种替加环素盐的水溶性均明显优于游离态的替加环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替加环素盐对多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均明显优于游离态的替加环素,即替加环素盐的体外药理活性比成盐之前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替加环素盐相比现有的游离态的替加环素,其在水溶性及抑菌活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各种酸水溶液的配制
盐酸水溶液的制备:量取0.8mL浓盐酸(分析纯,HCl含量36.0~38.0%),加水定容至10mL。
醋酸水溶液的制备:称取0.6g冰醋酸,加水定容至10mL。
甲磺酸水溶液的制备:称取1.0g甲磺酸(分析纯,含量98%),加水定容至10mL。
苯磺酸水溶液的制备:称取1.6g苯磺酸(分析纯,含量70%),加水定容至10mL。
乳酸水溶液的制备:称取0.9g天然乳酸(分析纯,含量99%),加水定容至10mL。
实施例2、替加环素盐酸盐的制备
称取替加环素0.3g,溶于15mL水,加入0.5mL实施例1获得的盐酸水溶液,充分搅拌使两者反应完全,具体反应式如下:
反应液置于-20℃的冰箱内冷冻5小时,然后置于冻干机内冷冻干燥过夜,获得替加环素盐酸盐的粉末。
实施例3、替加环素醋酸盐的制备
称取替加环素0.3g,溶于15mL水,加入0.5mL实施例1获得的醋酸水溶液,充分搅拌使两者反应完全,具体反应式如下:
反应液置于-20℃的冰箱内冷冻5小时,然后置于冻干机内冷冻干燥过夜,获得替加环素醋酸盐的粉末。
实施例4、替加环素甲磺酸盐的制备
称取替加环素0.3g,溶于15mL水,加入0.5mL实施例1获得的甲磺酸水溶液,充分搅拌使两者反应完全,具体反应式如下:
反应液置于-20℃的冰箱内冷冻5小时,然后置于冻干机内冷冻干燥过夜,获得替加环素甲磺酸盐的粉末。
实施例5、替加环素苯磺酸盐的制备
称取替加环素0.3g,溶于15mL水,加入0.5mL实施例1获得的苯磺酸水溶液,充分搅拌使两者反应完全,具体反应式如下:
反应液置于-20℃的冰箱内冷冻5小时,然后置于冻干机内冷冻干燥过夜,获得替加环素苯磺酸盐的粉末。
实施例6、替加环素乳酸盐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未经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60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设计模块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采集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