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水解过程制备纳米管和纳米线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6118.8 | 申请日: | 200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鑫;孙艳;戴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B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解 过程 制备 纳米 线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与技术,具体是指一种用非水解过程结合模板自组装技术来制备纳米管和纳米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点、纳米孔,纳米线和纳米管等纳米材料与结构,对半导体工业,催化工业,分离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当今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已经在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于自组装技术,人们能够实现有机小分子和大分子以及纳米材料的自组装阵列结构。这些研究奠定了自组装结构和方法在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器件构筑以及分子电子学等前沿研究中的坚实地位。作为纳米材料制备中一类重要的基础材料,聚合物材料特别是嵌段共聚物不仅在聚合物相分离等领域中被广泛地研究,也在纳米结构构筑与组装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近年来组装技术以及纳米材料与技术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对模板组装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纳米结构控制与应用等基本科学问题方面的研究。人们采用不同物理与化学方法及模板技术已经能够制备出包括纳米管和纳米线在内的不同纳米结构。在通过组装和模板技术制备纳米管和纳米线时,通常的湿化学方法特别是溶胶凝胶过程需要相应条件下的水解过程制备前驱体溶液,然后再用模板组装制备所需的纳米管或纳米线结构。然而水解过程制备前驱体溶液时所需的酸或碱限制了纳米基底材料的拓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一种非水解过程来制备纳米管和纳米线材料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种非水解过程制备纳米管和纳米线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前驱体溶液由纳米基底材料、嵌段聚合物和有机溶剂以重量比1∶0.1~0.6∶20~50配制,放入一容器中,在常温下搅拌直至溶解即可得到制备纳米管或纳米线的前驱体溶液。
所说的纳米基底材料为硅氧烷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所说的硅氧烷化合物为四乙酰氧基硅烷或六苯基环状三硅氧烷。
所说的无机化合物为Sn(SePh)4或Er(OAc)3或Er(acac)3或Zn(OAc)2。
或者在上述的硅氧烷化合物中掺入小于10%的含有金属元素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PtOEP(2,3,7,8,12,13,18-octaethyl-21H,23H-porphine,platinum(II))或Pt(acac)2或Pd(acac)2。
所说的嵌段聚合物为由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或聚乙烯基吡啶聚合物链段和聚苯乙烯或聚氧化丙烯聚合物链段组成的两嵌段或三嵌段聚合物。
所说的有机溶液为四氢呋喃或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或乙醇或甲醇与甲苯或苯组成的混合物,它们的体积比为2∶0~2。
2.纳米管和纳米线的制备
在常温下,将多孔模板浸入在上述配制好的前驱体溶液中,直至前驱体溶液自然挥发完。
将溶剂自然挥发后的多孔模板置于退火炉中分段进行热处理,100-260℃下,热处理时间2-48小时;350-700℃下,处理1-24小时,最后冷却到常温。
纳米管和纳米线的释放将热处理后的多孔模板浸泡在浓度为0.01摩尔/升-10摩尔/升的酸或碱的水溶液中,根据经验浸泡时间以4~10小时为宜。所说的酸为盐酸或硫酸或磷酸,所说的碱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最后对经多孔模板浸泡后的溶液进行离心和洗涤过程获得的纳米结构材料。所得纳米结构材料的尺寸和形状依赖于多孔模板中的纳米孔径和纳米孔长度。
所说的多孔模板为多孔氧化铝或多孔硅。
本发明的优点是: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材料选择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非水解方法制备的纳米线;
图2:非水解方法制备的纳米管;
图3:非水解方法制备的具有螺旋管状的纳米线;
图4:非水解方法制备的管中含有金属粒子的复合纳米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而不是要以此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实施例1:
前驱体溶液由纳米基底材料四乙酰氧基硅烷、两嵌段聚合物聚苯乙烯(9500)-b-聚氧化乙烯(9500)、乙醇和甲苯溶剂以重量比1∶0.4∶40∶10组成,并将其放在一容器中,在常温下搅拌1小时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61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