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下行高速共享信道传输块大小配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7059.6 | 申请日: | 200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5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曹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6 | 分类号: | H04W28/06;H04W28/22;H04L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洁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三代 移动 通信 下行 高速 共享 信道 传输 大小 配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下行高速共享信道传输块大小配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通信正朝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以及业务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通信的需求,有必要将有线网络支持的宽带业务无缝隙地扩展到无线网络中,未来的无线通信网也应该支持话音、数据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多种业务的综合传输与交换。
ITU-T提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因技术局限而无法提供的宽带移动通信业务。目前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提案有16个之多,其中地面系统RTT提案有10个,移动卫星系统的RTT提案有6个。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两大主要候选方案是北美的CDMA2000系统和欧洲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
未来无线网络将是基于移动和宽带网的信息网络,它的发展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
(1)各种电信业务的无缝隙寻址接入;
(2)移动通信的业务质量受无线信道的限制;
(3)实现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各种应用。
因此,人们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期望目标是:可以实现国际漫游、固定/移动无缝隙多媒体业务,使固定和移动通信系统融合一体。
而在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TS25.321主要是和媒体接入控制相关的协议,其中,在该协议的9.2.3.1章节介绍了下行高速共享信道(HSDSCH,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Channel)中传输块大小L的计算公式,参考如下:
如果kt<40,L(kt)=125+12·kt
否则,p=2085/2048。
Lmin=296
对于kt<40,是简单的加法乘法操作,很容易实现,这里不做讨论。
而对于kt≥40,从公式中可以看到,是包含了除法和指数的运算。通常地,有两种方法实现,如果具备除法和指数运算功能,可以按照公式直接计算;否则根据指数kt的范围遍历所有有效值,计算出传输块大小L并保存到表格,表格大小由kt的有效范围决定。
如果既不具备除法和指数功能,表格又特别大,占用内存,在处理的时候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通常地,这类表格是直接存储在DSP的内存中的,在需要引用表格中的数值时,根据基地址和偏移量索引到相应的地址,读取对应地址的存储内容。然而,这种查询方式占用了DSP的内存空间,对于功能比较简单的DSP来说,不仅消耗了较多的内存资源,而且查询速度较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大业务量高速实时数据传输的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节省内存空间、提高系统执行效率、能够较好满足大业务量高速实时数据传输需要、运行性能稳定可靠、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下行高速共享信道传输块大小配置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下行高速共享信道传输块大小配置的方法如下:
该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下行高速共享信道传输块大小配置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移动用户终端预先将高速共享信道HSDSCH的传输格式组合指示kt值在40~254之间根据系统预设的步径长度进行区间分段,并计算每分段区间的中间点及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的数值;
(2)移动用户终端实时获得下行高速共享信道HSDSCH的传输格式组合指示kt;
(3)移动用户终端通过kt译码得到对应的kt值;
(4)如果kt值小于40,则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高速共享信道HSDSCH在kt值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TBS的数值:
TBS=125+12×kt;
并执行后续步骤(7);
(5)反之,则根据该kt值确定所归属的分段区间、该分段区间的中间点及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的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70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