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反光镜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7536.9 | 申请日: | 2007-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3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慧妍;田思进;李海萍;姜珺;朱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S1/60 | 分类号: | B60S1/6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反光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反光镜,尤其是一种具有自动去除雨水、清洁镜面的汽车反光镜。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驾驶汽车在漫雾、雨天中行进的人其视野除了受天气的影响外,由于汽车反光镜的模糊也使驾驶员难以观测汽车侧后的状况,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档汽车的反光镜上大都配备了消除反光镜水、雾气的镜面装置,然而,在大多数中、低档汽车上都没有装备专用的镜面装置,究其原因主要是造价成本问题所致。因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7243436.4,申请日1997.10.24,公告日1999.03.24,公开了一种自动消除镜面上雾气、雨水的汽车反光镜(图1所示),它包括反光镜壳体4,嵌装在反光镜壳体40上的反光镜60,其中,反光镜壳体4在其壳体背板的下方开设一道进气槽20、在进气槽20的下方至少开设两个以上的排水口30、在壳体40的内腔设置一块装接反光镜的导流板70,且导流板70的下端与壳体40的内腔底部相连接,导流板70的上端与壳体40内腔的呈钩形的上端之间构成一排气口。如此结构,当阻力气流进入气槽再进入壳体内腔并沿导流板经排气口排出反光镜面外时,流经镜面的气流足以迅速清除镜面上的水雾气,从而保证反光镜反射车侧后状况的良好清晰度。但是,由于壳体40内腔与导流板70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近似为直通道,且该气流通道只与壳体40下面的进气槽20相通,当汽车在雨天中慢行时,从进气槽20进去的气流较小,通过直通道的气流通道的速度较慢。因此,无法将反光镜上的雨水彻底清除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去除雨水和清洁镜面效果更好的汽车反光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反光镜,包括反光镜面,反光镜壳体,反光镜壳体内腔的下端具有安装反光镜面的下档板,上端具有上档板,上档板与下档板之间形成有一个通风道,通风道的出气口位于反光镜面的上方,其上面设有转风耳,反光镜壳体后面固定连接带孔背板,并在下方连接处留有缝道,其特点是:通风道呈喇叭形,其通风道大端口位于反光镜壳体后背,并与带孔背板相接,小端口与出气口相连,中间具有圆弧弯道和中端口。
通风道喇叭的小端口、中端口、大端口的端口尺寸之比为1∶7∶14。
上挡板呈凸圆弧形,圆弧直径为30-60mm;下挡板呈凹圆弧形,圆弧直径为100-130mm。
转风耳与喇叭形通道的最小端铸造连为一体,其长度与最小端口口径之比为2∶1,且为16mm,倾角为水平向下70°。
转风耳上面设有与上挡板连为一体的挡雨板,并且挡雨板倾角为60°~75°。
带孔背板上具有6-10行、每行10-16,且直径为4-8mm的圆孔状孔;带孔背面3为直径50-100mm的圆弧板,其厚度为3-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风道采用喇叭形当外界有风能以一定的速度经多孔背部进入反光镜内部时,经过“喇叭”形状的结构的转化,原有的风速会大大地加快,最后在特制的转风耳7的作用下,把疾风由上往下逼出,使得镜面上的小水珠迅速下滑,从而令镜面保持一定的清洁度。
因此,本发明利用截面减小,风速增加的原理,比现有技术的直通风道能提高去除雨水的效果。
(2)转风耳与“喇叭”的最小端铸造连为一体,其长短与“喇叭”的最小端口比例为1-2∶1,倾角为水平向下60°-75°。“喇叭”状的最小端与反光镜的上端相连,使得疾风形成一道“风门”,增加了除去雨水、清洁镜面的效果。同时,由于反光镜上层出风口的疾风,会形成一道“风门”,从而进一步阻止行车过程中,新形成的雨滴对镜面产生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左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反光镜由镜面1、反光镜壳体2、带孔背面3、内部上挡板4、内部下挡板5、挡雨板6、转风耳7、和由最小端口8、中端口9、最大端口10组成通风道组成。壳体的整体结构可以为140mm×90mm×100mm,较适应汽车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75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