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二烷氧基苯的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47777.3 申请日: 2007-11-02
公开(公告)号: CN101148399A 公开(公告)日: 2008-03-26
发明(设计)人: 金中豪;李到;王幸宜;马瑞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东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7C43/205 分类号: C07C43/205;C07C41/01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0023***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间二烷氧基苯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间二烷氧基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由间二苯酚与酮或醛催化缩合加氢,得到醚化产物。

背景技术

间二烷氧基苯是制备4,6-二烷氧基-1,3-苯二胺的中间体,而4,6-二烷氧基-1,3-苯二胺是芳香烃低聚胺类化合物的单体,根据分子结构的二次设计,由该单体可以合成多种重要的肽类分子(Nowick,J.S.;Cary,J.M.;Tsai,J.H.J.Am.Chem.Soc.2001,123,5176.;Nowick,J.S.;Lam,K.S.;Khasanova,T.V.;Kemnitzer,W.E.;Maitra,S.;Mee,H.T.;Lui,R.J.Am.Chem.Soc.2002,124,4972.;Zeng,H.;Yang,X.;Flowers,R.A.;Gong,B.J.Am.Chem.Soc.2002,124,2903.);也可用于聚酰胺的制备(Lihua Yuan,Wen Feng,Kazuhiro Yamato,et al,J.AM.CHEM.SOC.2004,126,11120)。

间二烷氧基苯的制备主要采用的合成路线一:

此合成路线可参见文献Gardner.J.Am.Chem.Soc.1947,69,3086,其缺点是得率较低,仅为12%。

主要采用的合成路线二:

此合成路线可参见Ihara Eiji.J.Organomet.Chem.;EN.1998,569,147-158,其缺点是操作条件苛刻。

主要采用的合成路线三:

此合成路线可参见Hirao Toshikazu.J.Org.Chem.;EN.1990,55,358-360,其缺点是间二烷氧基苯的选择性较低,仅为30%。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公开一种新的间二烷氧基苯的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试剂昂贵、操作条件苛刻、选择性差、得率低的缺点。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间苯二酚在酮或醛与水的混合物溶液中和稀有金属与过渡金属催化剂和强酸的存在下,通入氢气,在常压或中压以及常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催化缩合加氢一釜反应,即可获得所说的间二烷氧基苯。以间苯二酚为基准,间二烷氧基苯摩尔得率可达到80%以上。见反应式:

所述及的催化剂由对所述含有强酸和含羰基的有机化合物与水混合物溶液中稳定的载体和承载在该载体上的稀有金属和过渡金属构成;

所述及的稀有金属包括钯、铂、钌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优选钯或铂,其量为催化剂总重量的0.1-20%;

所述及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为镍、钴或铜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优选镍或钴,其量为催化剂总重量的1-20wt.%;

所述及的载体为本领域公知的载体,包括活性炭、二氧化硅、氧化铝或分子筛。

优选的氢化催化剂为含钯1-20wt.%、氧化镍1-10wt.%、氧化钴1-10wt.%,其余为活性炭。

所说的催化剂的制备可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在活性炭上浸渍铜与钴的硝酸溶液,干燥,焙烧;第二步负载稀有金属,其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浸渍方法进行制备。

催化剂的用量,须足以使原料在氢化试剂存在下转化成间二烷氧基苯。一般情况下,每摩尔间苯二酚用约0.002至约0.1mol的催化剂(以负载的金属计)。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对每摩尔间苯二酚而言,催化剂的用量以0.008mol至约0.04mol为最佳。

所述及的含羰基的有机化合物与水的混合溶液中的含羰基的有机化合物为各类酮、醛,其通式可写成:

R1-CO-R2

其中R1和R2为H或C1~C7脂肪族烷基基团。

酮或醛在水溶液中的含量为5-80wt.%。水为去离子水,其金属离子浓度低于100ppm。

所述及的强酸为无机质子酸,可以是市售的HCl、H2SO4,其用量与间苯二酚用量的比值为1∶1~1∶0.01(mol),最佳的比值为1∶0.2~1∶0.05。

羰基化合物∶间苯二酚=1~20∶1(mol),优选4~10∶1(mol)。

含羰基的有机化合物与水的混合溶液中间苯二酚的适宜浓度须满足能够有效地回收产物这一要求。例如,适宜的浓度范围是约0.3~2mol/L,以0.65mol/L~1mol/L约为佳,最为可取的浓度是0.75mol/L。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77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