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Z谐振干涉原理的光纤陀螺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8582.0 | 申请日: | 200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1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勋;刘永智;彭增寿;欧中华;代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58 | 分类号: | G01C19/58;G01B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4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z 谐振 干涉 原理 光纤 陀螺仪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陀螺仪,尤其是一种MZ谐振干涉原理的光纤陀螺仪。
背景技术
光纤陀螺是一种无机械转子的新型全固态惯性仪,具有寿命长、启动快、精度高、动态范围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武器导航等领域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前光纤陀螺主要采用基于Sagnac原理的干涉式光纤陀螺(IFOG)、谐振式光纤陀螺(RFOG)两种方案。干涉式光纤陀螺相对比较成熟,为了提高系统探测精度降低噪声,采用了超辐射发光光源(SLD)及长达数百米的保偏光纤线圈,同时也带来了系统体积重量较大,系统稳定性降低、成本较高的缺点。谐振式光纤陀螺采用循环光束之间的多波干涉的原理,可以在较短的光纤中获得较高的探测精度,但需要高相干光源Δυ<100kHz、低损耗的保偏耦合器,而且高相干光源也引入了较强的后向反射散射噪声;在此之后又提出了一种再入式光纤陀螺(REFOG),该种陀螺(图4)采用低相干光源(SLD),利用光在谐振腔中相向传输的光传输相同圈数后出射干涉的原理,获得较高的输出曲线精细度,通过光放大器有源放大可获得较高的探测灵敏度,缺点是输出中包含了大量无转动信息(直接通过耦合器未进入谐振腔)的光,使其在无源情况下探测灵敏度较低,即使是在有源情况下,由于增益饱和也给光放大器带来了负担,光放大器的自发辐射噪声对光信号影响也非常大。而且采用SLD始终是陀螺方案中的一种折中,该器件存在工艺技术较复杂、输出功率较低(一般<150μW)、价格昂贵、光源稳定性差等缺点,特别是在谐振式光纤陀螺中无源情况下多次分光循环后光非常微弱,给后续信号处理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为了克服Sagnac干涉式光纤陀螺仪光功率利用率低,正向反向光在同一光路传输造成干扰及信噪比低的缺点,我们在2003年获得了一种基于MZ(Mach-Zehnder)干涉原理的干涉式光纤陀螺仪(03103030.0),该种陀螺仪使用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其正向传输光路与反向传输光路彼此独立相互之间不产生干扰,且不存在多次光分路所造成的功率损耗,其原理结构图如图5所示。从激光器发出的光进入光纤后被3dB耦合器2分束后分别送到长度完全一样的两光纤信号臂S1端口aa’和S2端口bb’中,两光纤信号臂按同一圆心,同一直径以相同绕制方法缠绕在光纤线圈架上形成光纤线圈,光信号分别从S1臂的端口a以及S2臂的端口b输入,因此形成的光路传输方向彼此反向两信号臂的输出端a’b’再与3dB B耦合器8的两输入端连接,最后干涉信号从耦合器8对接的光探测器9转换成电信号I,通过对输出电信号的测量即可获得陀螺旋转角速度的信息:
其中P为光功率,η为光电转换系数,l为MZ一臂长、R为光纤环半径、Ω为旋转角速度,c为光速,λ为光波长。
基于MZ干涉原理的干涉陀螺仪,也存在固有的缺点,其精度、灵敏度比谐振式光纤陀螺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MZ干涉原理的干涉陀螺仪的臂较长,精度较低的缺点,而提供了一种MZ谐振干涉原理的光纤陀螺仪,该陀螺仪采用两臂对称的双循环光束之间的MZ多波束干涉的原理,可以用较短的光纤臂实现非常长的带转动角速度信号的光路,而且输出信号不含无转动信息的光。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85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气脱硫过程中的一种氧化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原奶中掺白乳胶的快速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