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用模拟机手持式智能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8620.2 | 申请日: | 200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1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韩勇;张明珠;王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8C17/00 | 分类号: | G08C17/00;G08C2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世权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模拟 手持 智能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智能化控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模拟机或类似设备的有线与红外遥控相结合的手持式智能化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可靠方便地操作医用模拟机及类似设备,一般采用手持式智能控制系统来控制。目前,国内外的医用模拟机或类似设备手持式控制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有线不可编程手持式控制系统
有线不可编程手持式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具有机械触点的机械按钮或微动按钮、指示灯与主控制器组成机械点对点式控制系统。此控制系统所用的元器件较多且一般都存在体积大和十分笨重的缺点,而且一经设计定型不易扩展或修改,所以实用性极差。
2.有线可编程手持式控制系统
有线可编程手持式控制系统目前有代表性的方式是采用可编程单片机系统作为控制单元,实现指令信号和运动状态的采集与显示并通过与主控制器通讯或其它交互方式组成手持式控制系统。此控制方式智能可靠,实际应用中使用十分普遍,但由于有线路连接,实际使用中有很多不便。
采用一般常见的机械按钮或轻触按键组成的有线不可编程手持式控制系统存在体积大和十分笨重的缺点;有线可编程手持式控制系统智能可靠、易于升级扩展,该方式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式。但成本较高、而且由于有线路连接,其使用的范围和方便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可靠、操作方便、易于扩展升级和维护更简单的医用模拟机手持式智能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红外遥控手控盒、有线手控盒和智能控制接收器,采用有线和红外遥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智能控制接收器接收处理输出6位二进制指令编码和相应的控制信号。红外遥控手控盒与智能控制接收器通过红外线发射与接收处理方式无线连接;有线手控盒通过六芯专用电缆与智能控制器连接;智能控制接收器与外部电源连接。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1.采用红外遥控手控盒与有线手控盒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系统舒适方便、稳定可靠的操作性能;2.采用智能控制接收器实现六位二进制运动指令编码输出的方式可方便系统信号交互、保证系统的可靠、增强系统扩展升级性能;3.该系统采用硬件与软件结合以及模块化方式,使系统更具智能化,维护更简单;4.无线手控盒与外界没有线路连接有线手控盒与智能接收器连接采用6芯即插即用电缆连接,线路连接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图中:1.红外遥控手控盒 2.有线手控盒 3.智能控制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系统由红外遥控手控盒1、有线手控盒2和智能控制接收器3组成。红外遥控手控盒1与智能控制接收器3通过红外线发射与接收处理方式实现无线控制功能;有线手控盒2通过六芯专用电缆与智能控制器3即插即用连接,实现有线控制与状态显示功能;智能控制接收器3与外部连接包括+5V电源以及集电极开路二进制编码信号输出以及外部状态信号输入连接,接收采集外部信号,输出控制编码与状态信息实现控制功能。
本发明采用有线和红外遥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智能控制接收器3接收处理输出6位二进制指令编码和相应的控制信号。当有线手控盒2的指令按钮按下时,智能控制接收器3采集到信号后进入相应的处理程序(完成识别按键指令,输出指令编码,采集显示状态信息等处理),此时红外遥控手控盒1处于不工作状态;当红外遥控手控盒1工作时,通过红外手控盒1发射系统采集按键指令,通过组织信号帧后经过38K载波调制输出,并驱动红外发射管发射,智能控制接收器3的红外线接收管接收解调出红外信号帧后送智能控制接收器3处理(完成信号采集与按键指令识别,输出指令编码,采集显示状态信息等处理),此时有线手控盒2处于不工作状态。
根据实际控制性能要求,确定出各控制指令二进制编码,即可通过系统软件设计,再配备相应的外围硬件控制面板即可用于医用模拟机或类似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86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凝土套管防压曲支撑
- 下一篇:一种落地油泥热化学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