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子生物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3376.9 | 申请日: | 200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云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云柳 |
主分类号: | C12N15/00 | 分类号: | C12N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15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 生物 |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论,可广泛的应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中对基因、蛋白质的研究,及食物保健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应用。
目前基因科学、蛋白质科学、生物科学等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与前沿,工业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形成新兴的生物产业。
本发明的目的,在对当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上,从生物的外单表象多样化到探究分子生物内联所系一致性,提供一点见解。
本发明的特点,系统性生命的过程是基于分子生命有机无机生物化学的融合。
本发明的优点,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剖析生命的成因与生存的条件,找出一条生物进化的规律。
下面是本发明的详细说明:
达尔文的进化论所阐述的自然条件下体魄的较量,是物种在漫长的进化中,多种外在因素通过内在的选择,在保持优点性状的过程中完成遗传基因分化与改变。“物竟天择”演绎着生物在自然的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这个过程是以最初分子间的结合力形成的遗传基因,以及进化后的遗传基因,稳定的复制着一代代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持,又会产生新的进化,从而在恒与变的循环中产生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稳定是生物抗拒自然界的影响对基因的改变而保持不变的延续,进化是指当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个体的适应性出现了不足,产生了影响基因变化的因素,经过交叉繁衍影响整个群体,直到弥补了适应性的缺陷,物种也就进化了。所以遗传的稳定时段蓄积着进化的能量,进化的过程是物种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那么复制与进化的规律性就是进化的意识能力。而“适者生存”是适应现状的优胜者,残酷竟争的佼佼者,在生物为了各自生存之境而进行的争斗中,只有体魄的健壮才是保持维系现状最好的表现,在短期内它所扮演的是生物争雄所具备的体能力量,以及需抑制病体基因担当的责任,而长期保持对原基因的最好延续这一角色,强健的体态虽不会绝对的遗传给下一代,而影响病理性基因的趋势是随时的,淘汰次要部分也就能保证主要优质性状生物群体的繁衍。继而强胜者在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存续与进化,是生物体长期适应自然界意识积累,最终导致于基因性状的改变,来满足自身需要及达到所需适应自然界条件的变化。
生物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从诞生至衰亡不是由超级物质横空构成,构筑生命遵循的是一个逻辑,在某种自然的数字排列中,一步一步的发展演进,生命及诞生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自然法则下,分子组合成的组合分子在一个整体中的统一,整体的行为方式就是个体的意志,意志是物质的行为,物质千变万化形成了生命是自然意志下的产物之一。生命的起源遵循着物质分子在外力能量或产生的能量下,在相互作用的结合中,相似相融的复制衔接与分化,从有机分子到具有生命特征的菌类,是某种趋势下的必然结果,当环境有能量变化时,气态的游离分子或水分下水解的原子离子,参与到物质酸碱中和反应后的酸基根离子与碱基根离子团,在条件适宜下相互之间的自由组合,分子链吸收能量还原后聚合加长,某些链的电离改变了环境的酸碱度,并引起非同类分子链的分解氧化放出能量,主导地位的分子予以吸收,链接聚合的方向加强,在达到环境酸碱度与有机分子长度的平衡后,形成原始的DNA遗传指令,并继而对有机养料进行分解,籍此完成对遗传指令的复制,由于聚合分子电离的PH值与环境周围的差异形成的泾渭泡包,在分隔面上分子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一层簿膜,即有选择性的通透物质的细胞膜的形成就有了生命的迹象,细胞核呈酸性细胞质呈碱性,组成细胞壁的蛋白质内外层按照酸碱顺序排列,与细胞质酸碱结对而存在,氢离子对蛋白质具有水解分解的作用,氢氧根离子具有置换碳键上的氢键,连接蛋白质分子的还原作用,组成细胞壁的分子在氢氧根的还原下的过分交叉连接,能阻止大分子量的分子通过,例如氨基酸即碱基酸有酸基碱时,会停止自身的积聚组合与结团。流水不腐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细菌细胞膜的形成。而有机物的一般聚合与无机物原子间紧密结合的固化,是一种单链DNA的普遍形式,CHO聚合成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晶体晶元生长,钟乳石的形成,是一种有序无止境的生长状态,只是非生命的体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云柳,未经杨云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33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通信设备进行授权许可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分离式的保温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