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运载外源基因的重组蛋白载体PEAⅡ-HPhA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5631.3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利;朱平;吴广谋;岳玉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63 | 分类号: | C12N15/63;C12N15/31;A61K48/00;C12N15/85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铁生 |
地址: | 13006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运载 基因 重组 蛋白 载体 pea hpha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动运载外源基因的重组蛋白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基因治疗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疾病治疗模式。其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地说,基因治疗是应用基因或基因产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从狭义地说,基因治疗是把外界的正常基因或治疗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人体的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表达,改善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是一种根本性的治疗,它可以通过取代突变的致病基因,也可以通过改变病变细胞的基因结构,或者通过导入基因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以上这些措施,都是从根本上对疾病进行控制。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实施了第一例人类基因治疗,对两例ADA缺乏症的女性患儿进行了ADA基因转移,从此开创了人类基因治疗的先河。10多年来,基因治疗的发展历史曲折,虽然有成功的报道,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达到理想的疗效。
基因治疗主要有体外和体内两种途径。体外途径指通过选择适当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再将这些细胞转移至体内。这是基因治疗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将细胞移植回体内前,可以对细胞进行检查和优化,易于操作;而且细胞在扩增过程中,对外源的添加物质大量稀释,易于清除;同时,人体细胞,尤其是自体细胞,加工后应用于人体自身,易于解决安全性问题。但该方法仅局限于可移植细胞,如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同时仍需对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查。该方法的另一缺陷是面临着如何长期保持移植细胞功效的问题及细胞移植回体内后其基因表达关闭,必需开发和寻找合适的启动子。另外,这种方法在工业化方面,载体系统不易形成规模,而且必须有固定的临床基地。
体内途径则是将外源基因装配于特定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直接的将治疗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这种方式的导入,无疑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是,对这种方式导入的治疗基因及其载体必须证明安全性,而且导入人体内后必须能够进入靶细胞,有效地表达并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在技术上要求很高,其难度明显高于体外途径。目前,对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将成为基因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
基因治疗步骤:(1)选择治疗基因;主要是依据病因和发病学选定,对于某一种疾病治疗基因可以有多种,可通过优化组合来确定,这将有赖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尤其是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2)选择治疗基因导入系统(包括基因转移载体和基因导入途径);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是基因治疗是否能够进入临床和获得疗效的关键,因而始终是基因治疗的重点和难点。(3)治疗基因的表达。
载体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决定基因转移后基因表达的靶向性、有效性、表达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导的细胞类型。目前,基因治疗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事实上,自1995年以来,全世界基因治疗领域的科学家们在改善基因导入系统和载体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目前,在基因导入载体方面出现了两大主流:一是病毒载体系统;二是非病毒载体系统。
病毒载体充分利用了病毒高度进化所具有的感染和寄生特性,已被广泛而有效地得到了应用。但是病毒载体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无靶向性、免疫原性高、毒性大、目的基因容量小等。
非病毒载体由于在不同的实验与治疗方面,非病毒载体系统表现出多种潜在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选择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作为研究方向。将非病毒载体大体分为两种,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介导质粒DNA转染的物理方法包括:裸DNA介导的基因转移和基因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56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