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5686.4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2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心智;赵悦;黄晓巍;衣春光;臧丽馨;邓毅峰;于秀华;欧喜燕;周鸣;王明星;付春;赵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19/06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130118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痛风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指治疗痛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认为,尿酸是核酸基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有内源性、外源性之分。内源性嘌呤在体内代谢受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黄嘌呤转化酶和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换酶等的调节而代谢成尿酸。外源性是食物中的嘌呤在体内代谢成尿酸。尿酸主要由肾脏以尿液排出。若体内产生尿酸过多或由肾(尿液)排出少,则引起血尿酸升高而成高尿酸血症。若长时期的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盐在组织内析出或沉淀而导致痛风。痛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者多有家族性关联遗传疾病,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的缺陷,使尿酸生成增多及或因基因遗传缺陷、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等使尿酸排泄减少。继发性者,一是骨髓、淋巴增生疾病、白血病、淋巴类肿瘤、多发性骨髓病等放疗后,二是代谢性遗传疾病,因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而致尿酸增多。此外,一些药物如噻嗪类药、速尿等促进血尿酸升高和痛风发作;饮酒、吃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等,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高尿酸血症乃湿浊之毒也。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湿浊内盛为主要病机。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或久病入肾,或年迈肾衰,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均致湿浊内生,久蕴不解,酿生尿酸浊毒,蕴久化热生痰,痰凝瘀滞经脉、骨节,此时,每因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风寒湿邪诱发本病。即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浊毒瘀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总之,中医认为,痛风或因内伤,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邪,以致痰瘀、阴火流注经络,风、寒、湿、痰、热(火)、虚交相为害,污浊凝聚,不得运行而作痛。受累脏腑以脾肾为甚。
痛风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世界性的医学课题,研制开发预防和治疗本病的药物同样是人们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国内饮食的改变,动物性食品摄入的比例增加,我国痛风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也有年轻化趋势。而且,痛风的存在还可导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变化,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现代医学对痛风的治疗还缺乏根治的方法,目前其常用之药物,如别嘌呤醇、丙磺舒和秋水仙碱等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故中医药治疗痛风成为中医临床及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药治疗痛风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目前治疗药物存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的问题。
分析痛风的临床症状表现,大部分病人病变在肢体关节、皮下及其他软组织,以疼痛为主。相当于中医“痹证”范畴。其治疗主要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重在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瘀通络。痛风的中医治疗有辨证施治者,亦有分阶段论治,也有专方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为了探讨药物的疗效机理,对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中医药治疗痛风,特别是急性关节炎期患者,多辨证为风湿郁热证或湿热内蕴证。伴有发热、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等,应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法,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保护社会劳动力。
方中君药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等功效。其主要成分为皂苷-落新妇苷、黄杞苷,以及鞣质、树脂、阿魏酸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肿瘤作用、表面抗原抑制作用、解毒作用,土茯苓还可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此外土茯苓尚有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抗炎、镇痛及利尿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未经长春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56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