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6384.9 | 申请日: | 200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4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崔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树森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A61M25/00;A61L27/14;A61L27/58;A61L29/04;A61L29/1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齐安全;张晶 |
地址: | 130023吉林省长春市自***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 放大 人工 神经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领域外科手术临床应用的人工神经产品,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
背景技术
长段、粗大和多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是外科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被公认为理想的方法,但由于只能用纤细的次要功能的皮神经修复主要功能神经,不仅修复效果欠佳,而且由于供区的神经缺失而导致供区出现新的功能障碍,所以自体神经来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由于异种神经移植排斥反应尚未解决,仅限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
因此,人们开始应用人工神经导管来修复缺损的人体神经。依据所用材料的不同,人工神经导管可分为三大类:
1.生物型材料,主要包括静脉、动脉、骨骼肌、脐带血管等;
2.非生物可降解合成材料,主要有硅胶管;
3.生物可降解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几丁质、几丁糖、聚乳酸等。
此外,依据人工神经导管是否可被人体所吸收,人工神经导管所用的材料可分为可吸收材料和不可吸收材料;依据人工神经导管对周围环境物质通透性的情况,人工神经导管所用的材料可分为半通透性材料和非通透性材料等。
单一的人工神经导管,在短距离(小于3厘米)神经缺损的修复中有一定的作用,但缺乏活性的单一非神经组织无法修复中、长段神经缺损。
虽然在国外文献中有人在人工神经导管中放置一个神经片断来促进神经生长,但只限于短距离(小于3厘米)神经缺损情况。连续、有间隔的放置神经片断来促进中、长段(大于10厘米)神经生长,还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神经导管,尤其是提供一种特别适用于长段、粗大和多处周围神经缺损手术修复要求的,连续、有间隔的放置神经片断来促进神经生长的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
参阅图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所述的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是由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外套管与内套管、数组内套管支架与三根人工基质桥组成;外套管与内套管共轴线的套装在一起,内套管可沿共轴线在外套管内伸出或缩进,在内套管里沿轴线放置有数组内套管支架,每组内套管支架是由两个单独的内套管支架组成,两个单独的内套管支架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称为盛物腔,盛物腔内两个单个内套管支架之间的距离L1为0.3厘米至0.5厘米,相邻两盛物腔之间的距离L2为0.5厘米。数组内套管支架用三根平行于内套管轴线的人工基质桥固定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单个内套管支架的宽度为0.3厘米至0.5厘米,单个内套管支架的外形为椭圆形,内套管支架的椭圆面加工成网状,互相平行的横向网线与互相平行的纵向网线之间夹角为90°至140°;所述的在内套管里放置有数组内套管支架,是指根据人体神经破损长度确定在内套管里放置有至少是一组最多是十组的内套管支架,即确定在内套管里构建有至少是一个最多是十个的盛物腔;所述的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的外套管的外观形状是横截面是椭圆环形的薄壁管体,内套管是由两端为横截面是椭圆环形的薄壁管体和中间为横截面是半椭圆环形的半薄壁管体组成的外观形状为U字形的薄壁管体;所述的三根人工基质桥在数组内套管支架上是沿内套管支架椭圆面的长轴方向以长轴与短轴的交点为中心对称固定布置两根,在长轴与短轴的交点上固定布置一根;所述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指几丁质、几丁糖、聚己内酯(PCL)与聚乳酸(PLA)共聚物;所述的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使用长度可根据临床人体破损神经的粗细、破损神经的长度加工成不同型号的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备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应用小体积的自体神经借助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管架结构从功能上放大自体神经,为解决自体神经来源有限这一难题提供了新途经。
2.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管架结构的应用,克服了非生物可降解管远期对神经的慢性嵌压。
3.操作简单,手术中只需切取远端自体纤细的次要功能的神经片段并定点将其放置于不同规格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自体功能性放大的人工神经导管内预设的内套管支架之间。
4.本发明应用的可降解生物合成材料,均是已经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合成材料,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反应,因此不需要做任何的毒理及免疫学实验,而是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树森,未经崔树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63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