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电源适配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6498.3 | 申请日: | 200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2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陆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健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H3/04;H02H3/08;H02H3/20;H02H3/24;H02M3/00;H02M5/00;H02M7/00;G01R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天津市天津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电源 适配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种电源与多种用电设备之间的适配,如220V交流电源与手机之间的适配,5号干电池与MP3之间的适配,汽车直流电源与笔记本电脑之间的适配。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MP3、手机、CD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用户在购买这些电子产品时基本上都配有特定的电源适配器。但这些适配器的输入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以及接口都是固定的,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电源和电子设备。如发生停电时,即便身边有其它电源(如蓄电池),手机等其他一些电器也就无法充电或使用。在大街、火车等其它一些公共场所,经常突然发生手机电池没电了,即便随身带有电源适配器,却找不到一个适合适配器(充电器)使用的220V交流电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电源适配器通用性差的不足,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实现多种电源与多种用电设备之间的适配。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为实现本发明的接口能与多种电子设备和多种电源的接口相连接,本发明拥有多种不同的常用输入输出接口。输入接口如:与220V交流电源相连接的接口,与电池仓相连接的接口,以及其他一些与常用直流电源相连的接口。输出接口如:与Mp3相连接的USB接口,与手机(数码相机、CD机、笔记本电脑)相连接的接口,以及其他一些与常见用电设备相联接的接口。至于其它一些不常用用电设备的特殊接口,可以通过接口转换器(或叫接口扩展器)实现不同接口之间的连接和接口的扩展。
本发明拥有的外接式电池仓(其实可以看成是本发明用来提供与电池相连接的一种接口转换器)可以使用常见的干电池(如1号、5号、7号等)作为其电源,用以解决在没有220V交流电源情况下,用干电池作为其替代电源。如果电池仓里面装的是充电电池,除作为电源供电外也可以对其进行充电。另外,电池仓可以是单仓(只能装一节电池),也可以是多仓(能装多节电池),并且多个电池仓之间可以通过其特殊接口能进行对接组成电池组,以增加电池的输出功率和延长供电时间。
为实现本发明的可控变压(变压比可以控制)功能,本发明拥有可控变压电路。可控变压电路能实现交流对交流、交流对直流、直流对直流的变压(包括升压和降压)或转换(交流-直流)、稳定输出电压(电流)的功能,并能通过调节器调节输入与输出的变压比。
为使本发明能根据电器设备的要求输出适当的电压(电流),本发明拥有电压(电流)指示功能。在电压(电流)指示电路通过数字式电压表(电流表)显示输出电压(电流)的数值,再通过调节可控变压电路的变压比,输出适合用电设备使用的电压(电流)。
本发明拥有输入保护、欠压保护和过载保护功能来实现保护内部电路、电源和用电设备的安全。当输入电压超过本发明内部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或功率以及直流电源正负极反接时,输入保护电路将起到保护内部电路的作用。欠压保护在电源供电不足或电源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保护电源的安全。过载保护电路用于保护用电设备的安全。
本发明的报警/状态检测功能用于检测本发明的工作状态(如正常使用、电池充电等状态),和接收来自其它功能模块的报警信息,并能以信号的形式反馈出来。如发生过载时,过载保护电路把信息发给报警/状态检测电路,报警/状态检测电路接收信息并发出报警信号(如蜂鸣、过载指示灯闪烁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功能实现过程及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中三角形表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的两个三角形背靠成菱形的表示同时拥有输入与输出功能的且能与电池仓连接的接口)。实线框1-8表示功能电路模块。虚线框9表示接口转换器(扩展器)。实线及箭头表示电能传输方向。虚线及箭头表示信息传输方向。
现通过具体情况分别说明本发明各功能实施的可行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健,未经陆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64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