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低速磁浮轨道梁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7177.5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4C3/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立增 |
地址: | 30014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速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轻轨和地铁轨道梁,特别是涉及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轨道梁。
背景技术
磁悬浮列车是目前有轨交通发展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技术。磁浮列车的运行,包括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设置在轨道梁上的各种部件所产生的电磁力来实现的。因此,磁浮轨道梁的结构及其架设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设置产生电磁力的相应构件,还要能够承受列车运行所产生的各种应力。
现有的磁浮轨道梁是基于列车高速运行时的要求而研制的,一般由混凝土构件构成,包括上翼缘、腹板、下翼缘和底板,上翼缘和下翼缘分别向腹板的两侧伸出。上翼缘的悬壁板上安装有功能件,功能件内布设的线圈形成磁浮定子,线圈内通过电流产生的电磁力,为列车运行提供动力。
图1是现有技术的磁浮轨道梁横截面图。如图所示,轨道梁1由上翼缘2、腹板4、下翼缘5和底板6构成,上翼缘2的悬壁板上安装为列车运行提供电磁力的功能件3,下翼缘5通过支座7支撑在桥墩8上。下翼缘5比上翼缘2要大得多,截面宽大的下翼缘5有利于承受高速运行列车所施加的力,也有助于改变噪声传递路线,减少列车高速运行时的噪声影响。
但是,现有的磁浮轨道梁结构自重大,混凝土耗量多,架设成本高,相对于中低速磁浮列车来说工程投资过大。因此,适宜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成本较低的磁浮轨道梁的设计是铁路工程建设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推出一种外轮廓截面为矩形、U形或V形的内部为中孔的不设置下翼缘的轨道梁,其目的是为适宜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的需要,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调整轨道梁结构和轨道梁构件设置,减少结构自重,降低混凝土消耗量,达到减少架设成本和工程投资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中低速磁浮轨道梁,包括上翼缘、腹板和梁底,上翼缘位于轨道梁的顶部,梁底位于轨道梁的底部,腹板置于上翼缘和梁底之间。轨道梁的两端由设置在桥墩上的支座支撑,支撑在桥墩上的轨道梁的两端部分为实心体,桥墩支撑点之间的轨道梁的梁跨内部为中空。
轨道梁的外轮廓横截面呈矩形、U形或V形,在桥墩顶部的梁底部分加宽至矩形截面,以安装支座。
在轨道线路的曲线段落,轨道梁随线路设置的超高而扭转,轨道梁的横截面随线路而旋转。
轨道梁的腹板外侧安装导流轨支架,支架上安装给磁浮车辆供电的导流轨。
轨道梁的梁顶面设置承轨台,承轨台上支承钢轨排,钢轨排通过承轨台固定在轨道梁顶部。钢轨排上安放感应轨,感应轨与钢轨排垂直。由感应轨与车载线圈产生的电磁力浮载列车和为列车运行提供动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中低速磁浮轨道梁,减少了体积更大的下翼缘,不在上翼缘的悬壁板上安装功能件,桥墩间轨道梁的中空内部以U形或V形的梁底设计,能减少结构的体积和自重,降低混凝土消耗量,达到减少架设成本和工程投资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磁浮轨道梁横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U形梁底的轨道梁支点处的横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U形梁底的轨道梁中间梁跨的横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矩形梁底的轨道梁中间梁跨的横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V形梁底的轨道梁支点处的横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轨道梁在曲线段落支点处的横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涉及的轨道梁与钢轨排的梁内预埋钢筋连接图。
图8是本发明涉及的轨道梁与钢轨排的梁顶预留钢筋连接图。
附图中标记说明:
1、轨道梁 2、上翼缘
3、功能件 4、腹板
5、下翼缘 6、底板
7、支座 8、桥墩
9、梁底 10、梁内中空
11、支架 12、导流轨
13、承轨台 14、感应轨
15、梁顶面 16、钢轨排
17、螺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2和图3显示本发明涉及的U形梁底的轨道梁横截面图,图4和图5分别显示本发明涉及的矩形和V形梁底的轨道梁横截面图,图6显示本发明的轨道梁在曲线段落支点处的横截面图,图7和图8显示本发明的轨道梁与钢轨排的连接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71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