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底角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7318.3 | 申请日: | 200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3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林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F16M7/00;F04C2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底角,尤其提供压缩机的减振底角。
背景技术
已有技术的压缩机,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由机壳、动力发生部、压缩部和容量可变部构成。机壳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有上盖1和下盖,由此机壳的内部形成了密闭空间,动力发生部、压缩部和容量可变部位于机壳内部。吸入管安装在机壳的一侧,吸入管上还连接着储液罐。另外,上盖1的装有排气管,被压缩的流体可以通过这个排气管排出。
动力发生部包括定子2、转子3和偏心轴。转子3可以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旋转,偏心轴可以把转子3的旋转力传导给压缩部。转子3可以逆向旋转,同时偏心轴也可以同转子3一起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压缩部大体上由气缸5、滚环、主轴承4、下轴承6、偏心轴和滑片等组成,气缸5固定在机壳内,滚环位于气缸5内部,主轴承4和下轴承6分别安装在气缸5的上部和下部。
气缸5的半径大于滚环的半径,滚环的圆心与气缸5圆心有一定的距离,当滚环绕气缸5圆心转动时,滚环紧贴在气缸5内表面上有极微小的间隙滚动,由此气缸5内表面与滚环外表面之间形成一个月牙形流体腔,其位置随滚环的转角来变化。由于气缸5内由滑片分隔,实际上滚环每转一圈即完成一次吸气、压缩和排气过程。
由于偏心部件的转动,压缩气体产生压力作用于气缸5,而气缸5焊接在压缩机机壳体内,从而产生的振动能传递到压缩机体周面,并带动其连接部件,如铜管、空调外壳等振动。因此设计压缩机减振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如图4所示,已有技术的压缩机安装在减振底角8中。
如图1、2所示,目前,已有技术的压缩机广泛采用的减振底角为三角形结构,减振底角的中心部有底面圆孔9,底面圆孔9的直径小于压缩机下盖的直径,底角焊接处7为压缩机的下盖,减振措施是在压缩机底部安装橡胶制成的减振垫,在三角形结构周边的三个顶角10对应有三个顶角圆孔11,橡胶垫用螺栓与减振底角8上的顶角圆孔连接,焊接为三段缝焊。其目的在于减少压缩机对于空调整机的振动,也使压缩机本身避免钢性连接,稳定压缩机。
已有技术压缩机的减振底角存在如下缺陷:
压缩机的底角减振效果不明显,而且因结构复杂导致制造成本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振底角,使得压缩机振动较小而且制造成本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做为本发明的一种减振底角,形状为圆盘形结构,减振底角上设有一个底面,底面中心部形成有底面圆孔,底面圆孔的直径与压缩机壳体直径相同,圆盘形结构底面的底端设置有等距的三个顶角,每个顶角的中心部位形成一个圆孔,通过螺栓与橡胶垫连接,焊接位置位于下轴承处,为三段缝焊。
而且,减振底角的顶角为垂直向下然后水平向外延伸设置。
而且,该减振底角与压缩机的外壁结缝处设置有一圈突起的涂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首先本发明减振底角焊接于压缩机壳体下轴承处,而此处为压缩机振动向外传递的关键处,可通过橡胶阻尼有效的吸收振动,阻止其向外传播,比焊接在下盖上减振效果要好。
其次,本发明减振底角形状简单,易于加工,可以降低模具费用,还可以提高同一型号底角的共用化,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底角的主视图
图2为已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底角的侧视图
图3为已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底角所在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4为已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底角上安置了压缩机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减振底角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减振底角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减振底角所在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减振底角上安置了压缩机主视图
图中:
1:上盖 2:定子
3:转子 4:主轴承
5:汽缸 6:下轴承
7:底角焊接处 8:减振底角
9:底面圆孔 10:顶角
11:顶角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减振底角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73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