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砂浆塑化剂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7389.3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孟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孟臣 |
主分类号: | C04B22/00 | 分类号: | C04B22/00;C04B22/06;C04B24/04;C04B24/16;C04B103/30;C04B103/4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蕴华 |
地址: | 300270天津市大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砂浆 塑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砂浆的外加剂,尤其涉及一种砂浆塑化剂。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砌筑、抹墙大量使用砂浆,对砂浆性能的要求是在其硬化前应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和易性好即流动性好,在使用时便于工人操作,容易铺砌均匀,表面易压光;在其硬化后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在受到外界冲击、侵蚀下不易粉化脱落。目前,为改善砂浆和易性,采用掺入一定量的石灰的方法,这种混合虽使砂浆性能有所改善,但浪费石灰资源,水泥用量也很大,而且,仍存在砂浆强度不够高,泌水、分层、离析现象较严重,保水性差,和易性不够好的缺陷,如何克服上述砂浆缺陷,寻求取代石灰的材料,并减少水泥用量,成为业界关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以发电厂废渣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掺入一定量的激发剂、活性剂和减水剂制成砂浆塑化剂,使用时按一定比例添加到砂浆中,既进一步改善砂浆的和易性,降低泌水、分层、离析现象,提高砂浆保水性能,提高抗压强度,又充分利用废弃物粉煤灰取代现用砂浆中的全部白灰和部分水泥,降低工程成本,减少粉煤灰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砂浆塑化剂,其特征在于是由氢氧化钠、羧酸盐减水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粉煤灰组成,其中各组份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氢氧化钠 4~8%,
羧酸盐减水剂 3~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6%,
粉煤灰 80~90%,
将上述各组分均匀搅拌混合即成。
氢氧化钠是粉煤灰参加化学反应的一种激发剂,可侵蚀粉煤灰微粒表面,加大粉煤灰的活性,增强促进粉煤灰与水泥中的活性氧化钙进行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等硬性物质,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砂浆的强度;羧酸盐减水剂的作用是它以带侧链的羧酸醚聚合物为基础,在与水泥、砂搅拌时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使表面的负电荷增加,产生静电斥力,连接在聚合物的侧链产生静电阻力稳定了水泥颗粒离散的能力,减水剂在与水的配合下能把砂浆中各成分微粒表面湿润,使各种有效成份参加化学反应,水化反应比率加大,降低拌合料的用水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粉煤灰、水泥、砂子吸附水,进行更充分的水化反应,可在砂粒间形成柔软可塑的气泡层,也使砂浆的可塑变形能力大为提高,改善了砂浆的流动性,同时使砂粒、水泥、粉煤灰均匀地分散和溶合,促使水泥和砂粒间的粘接力增强,使水包含在水泥和砂粒之间,使水从砂浆中离析速度降低达到提高砂浆保水性的目的,可改善砂浆和易性、保水性,使粉煤灰砂浆在存放过程中不产生泌水、分层、离析,又提高了与砖的粘接力;本发明以发电厂废渣粉煤灰取代现有砂浆中的全部石灰,并可部分取代水泥,节约资源,降低工程成本,减少粉煤灰的污染,保护了环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建筑砂浆中添入砂浆塑化剂,使砂粒、水泥、粉煤灰均匀地分散和溶合,使粉煤灰的水化反应得到提高,促使水泥和砂粒间的粘接力增强,使砂浆的可塑变形能力大为提高,并提高砂浆保水性,避免泌水、分层、离析现象产生,进一步改善了砂浆的和易性并使砂浆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均有较大提高;尤其以粉煤灰全部取代石灰,并降低水泥用量,可节约资源,降低工程成本,减少粉煤灰的污染,保护环境。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原料来源
氢氧化钠,羧酸盐减水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均为市售产品,羧酸盐减水剂采用SUPER-320羧酸盐减水剂,粉煤灰采用国家标准二级粉煤灰。
2)砂浆塑化剂中各组份含量,按重量百分比计:
氢氧化钠 8%,
羧酸盐减水剂 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6%,
粉煤灰 80%,
将上述各组分按照比例取料并加入搅拌机中,经搅拌均匀混合后,即可包装提供使用。
实施例2
1)原料来源同实施例1
2)砂浆塑化剂中各组份含量,按重量百分比计:
氢氧化钠 6%,
羧酸盐减水剂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4%,
粉煤灰 85%,
制作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1)原料来源同实施例1
2)砂浆塑化剂中各组份含量,按重量百分比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孟臣,未经朱孟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73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5-乙酰乙酰氨基苯并咪唑酮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活塞式液压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