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及其测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7630.2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7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G01B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301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高度 测量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管生产中检测工具,特别是一种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及其测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芯棒是轧管厂Φ250MPM限动芯棒连轧管机主要变形工具之一,一直需要进口,而且价值昂贵,其消耗占轧制成本的60%。合理使用芯棒,充分提高芯棒的使用寿命,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工作之一。
芯棒支撑辊高度是保证芯棒正常使用的主要环节,芯棒支撑辊高度调整精度达不到标准时,芯棒消耗增加并且容易使钢管内表面出现内棱缺陷。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原设计是测量齿条滑轨床身底面与芯棒之间的距离,使用直尺、内卡、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测量时,芯棒放到芯棒支撑上,至少需要两人合作,一人用直尺抵住齿条滑轨床身底面,另一人用内卡测量直尺与芯棒之间的距离(即齿条滑轨床身底面与芯棒之间的距离),测量时两人必须从滑轨与芯棒之间的缝隙内,将手伸到齿条滑轨和芯棒下面,一般芯棒温度在100℃左右,工作中易发生烫伤事故,而且如果芯棒支撑辊突然失效,会对测量人的手臂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测量方法准确程度差,由于滑轨长期处于冷却水淋、油污灰尘侵蚀、被毛管温度为1000多度高温烘烤的环境下,滑轨底面有氧化铁皮层,受直尺弯曲程度、大孔型改造芯棒直径加大后,滑轨与芯棒之间的缝隙变得很小,手臂已经无法伸到下面,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及其测量的方法,以利于解决测量进行困难、测量不准确、操作过程危险,以利于达到测量安全、快捷、准确的目的,提高测量准确程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该测量尺放在底部带有直尺的齿条滑轨上,其中:该测量尺包括有测量尺横梁1,与测量尺横梁1两端分别连接有测量尺立柱2,组成一个U型框架,在测量尺立柱2的端部设有测量尺底座3。
同时还提供一种由上述测量尺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尺放在齿条滑轨4上;
②通过升降支撑辊6控制芯棒7高度;
③将芯棒7与测量尺横梁1之间距离调整至该规格芯棒支撑辊高度H的设定值。
本发明的效果是该方法在齿条滑轨床和芯棒上方找到了与齿条滑轨床身底面与芯棒之间的距离相等的一个高度,制作成测量尺后经过与原来测量方法比较,有简单、实用、安全、准确、快捷的优点。
使用新型测量尺后,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准确度提高,芯棒使用正常,吨钢消耗达到并超过了原设计水平。而且使大孔型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从安全角度,从上测量的方法,减少了烫伤事故的可能性,消除了芯棒支撑辊突然失效,避免了造成测量人手臂严重伤害的可能性。避免了测量时手臂伸到芯棒与滑轨间缝隙内造成的潜在危险,并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进一步达到节约芯棒,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测量原理示意图。
图中:
1、测量尺横梁 2、测量尺立柱 3、测量尺底座
4、齿条滑轨 5、滑轨底面直尺
6、支撑辊 7、芯棒
H、新型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位置H’、原来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位置
R、芯棒半径 h0、轧制中心线标高 h1、齿条滑轨轨面标高
Δh、轧制中心线到齿条滑轨轨面的垂直距离
L、新型测量尺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及其测量的方法使用过程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该芯棒支撑辊高度测量尺的结构是包括由测量尺横梁1,与测量尺横梁1两端分别连接有测量尺立柱2,组成一个钢质“U”型框架,在测量尺立柱2的端部设有测量尺底座3。
如图2所示,一改从下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H’为从上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H。根据轧制中心线高度不变的原理,原设计轧制中心线与芯棒中心线重合,由上述测量尺测量芯棒支撑辊高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尺放在齿条滑轨4上;
②通过升降支撑辊6控制芯棒7高度;
③将芯棒7与测量尺横梁1之间距离调整至该规格芯棒支撑辊高度H的设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76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