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粉体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8612.6 | 申请日: | 200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2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秋;刘耀俭;刘伟朝;曲俊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耀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5/16 | 分类号: | C09D5/16;C09D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161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机 渗透 结晶 防水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防水工程技术领域,涉及防水涂层材料,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高速公路、垃圾填埋场、桥梁、隧道、地下等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平、立面防水、防渗漏的无机粉体渗透结晶防水涂料。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一种多孔物质,毛细孔和微裂纹是引起混凝土渗漏的根本原因。如变形引起,包括因温度湿度变化引起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外荷载(动、静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目前普遍使用的水泥基防水材料大部分属表面密封防水剂,防水效果只作用在表面,不能自动、深入地渗透到结构内部,防水效果不持久。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持续的退化过程,一旦防水涂层遭到破坏,防水能力随之丧失。这种防水涂料是由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精制石英砂为基材制成的,经过实际施工应用发现,这种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因为是刚性涂料,容易与混凝土粘结,但粘结后,仍能产生刚性裂缝,其裂缝就成为渗水和漏水的通道,起不到防水作用。
因此,如果能在混凝土基体的毛细孔和微裂纹中生长出不溶晶体,将毛细孔通道和微裂纹堵塞,就能提高混凝土的防水能力。最近研发的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防水保护的,这种防水涂料是由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精制石英砂为基材,同时掺入多种活性化学物质组成,是一种刚性防水涂料,当与水混合涂刷于混凝土基体上时,材料中活性化学物质便会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向混凝土内部渗透,与混凝土中游离的CaO、Ca(OH)2等发生反应,并促使混凝土中未水化水泥的水化,生成不溶性的枝蔓状晶体,堵塞、封闭毛细孔通道,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防渗漏效果好、时间久的无机粉体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它是在原有的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的配方中,加入一种粉体高分子增韧剂,同时掺入多种活性化学物质,制成的防水涂料具有一定韧性与混凝土粘结后,克服刚性裂缝,起到防水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机粉体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它含有胶凝组分45~55份、骨架剂20~25份、母料25~30份、高效缓凝型减水剂1~5份、高分子增韧剂1~5份。
根据施工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地下等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防水材料层的需要,还可以加入0.1~5份的速凝剂。也可以加入早强剂1-5份。
具体来说防水涂料是由下述原料组成:
胶凝组分45~55份、骨架剂20~25份、母料25~30份、高效缓凝型减水剂1~5份、高分子增韧剂1~5份、速凝剂0.1~5份组成。
根据施工的需要防水涂料由胶凝组分45~55份、骨架剂20~25份、母料25~30份、高效缓凝型减水剂1~5份、高分子增韧剂1~5份,早强剂1-5份组成。
本发明所述母料是含有活性化学物质络合剂、活性硅剂、钙铝复合盐的混合物。其中络合剂为二元有机弱酸、活性硅助剂为硅的无机盐、钙铝复合盐为含钙化合物和铝硫酸盐。
本发明所述的高分子增韧剂,为粉末状纤维素或聚乙烯醇,例如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PVA-17-99F)等。以提高涂料的粘结性能和韧性。
本发明所述的胶凝组分为600#硅酸盐水泥。它作为无机粉体渗透结晶防水涂料的主要胶凝组分。为提高涂料自身强度和刚度,同时抑制涂料的收缩,在配制涂料时加入超细石英砂,超细石英砂,起骨架作用,其细度要求为70~100目。
本发明所述的速凝剂是一种快速堵漏材料,速凝剂的主要种类有无机盐类和有机物类。我国常用的速凝剂是无机盐类。无机盐类速凝剂按其主要成分大致可分为三类:以铝酸钠为主要成分的速凝剂;以铝酸钙、氟铝酸钙等为主要成分的速凝剂;以硅酸盐(NaSiO3)为主要成分的速凝剂。主要型号有红星1型、711型、782型、8604型、WJ—1、J85型等能在水中快速凝固,常温下3分钟初凝,5分钟后终凝,适合堵漏的需要。
本发明所述的早强剂为硫酸盐类:如碘酸钠、硫代硫酸钠、硫酸钠或硫酸铝。掺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方法,可与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相同。如以粉剂加入搅拌机时,应先与水泥、骨粉干拌后再加水,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耀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耀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86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模块
- 下一篇:基于性能指标的门限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