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9248.5 | 申请日: | 200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2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F04C29/1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晓红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压缩机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尤其是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地,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旋转式压缩机包括有:壳体1,壳体1的内部由定子2和转子3组成的电机部;在压缩机的底部包括:内部有一定空间压缩室的气缸8;贯通在转子3的内部压入固定的曲轴4,有可以支持曲轴4的上部轴承5和下部轴承6,上部轴承5和下部轴承6用固定轴承螺丝7固定,上部轴承5的上部设有降低排气噪音的消音器17;滚环9内面接触设在曲轴一端偏心部的外周面,滚环9外周面接触于气缸8的内面,通过偏心部的旋转做公转和自转运动。压缩机外壳1上盖10的上部设有排气管14,压缩机外壳1一侧的储液灌11上部设有吸气管12。曲轴4的下部有油,油通过油路进口输入到曲轴4内的油路,油通过偏心部的油路出口输入到偏心部和滚环9的接触面,进行润滑。上盖10存在接线端子13,通过线路和定子连接。压缩机外壳1下部和底盖15通过圆周焊接连接在一起,底盖15下部和底角16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如图2、3所示,现有技术,在压缩机上盖10中间直接冲孔,将排气管14直接插入后焊接,由于排气管排出的是油和冷媒的混合物,所以为了增加回油的作用,将排气管14插入到上盖10顶面下方一段距离,使油和冷媒的混合物流经上盖10的内面再从排气管14的下方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距离。但是这种结构,由于排气管插入到上盖一段距离,排气管的材料费增加,另外排气管的位置低,使油的吐出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油的吐出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排气管,贯通上盖的中心位置的排气管插入孔为凸出于上盖表面的圆形凸出孔,排气管插入并固定在圆形的插入孔上端,排气管的下端与排气管插入孔的下端相平,插入孔直径比排气管大,使插入孔的内壁与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空隙的回油腔。
所述排气管通过焊接固定在插入孔的上端。
所述圆形凸出的插入孔为沿着上盖表面从下向上圆滑过渡内径逐渐变小的凸起。
所述插入孔的高度为10~15mm。
所述插入孔的内壁与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的空隙为1.2~10.5mm。
所述插入孔的内壁与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的空隙上端为1.2~2.5mm,下端为9.7~10.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以节省排气管的长度,降低了成本,利用插入孔的内壁与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的回油腔,增加了流路的长度,使油更加冷却,降低油的吐出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剖面图。
图2是现有技术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现有技术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的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的结构剖面图。
图中:
1:壳体 2:定子
3:转子 4:曲轴
5:上部轴承 6:下部轴承
7:轴承固定螺栓 8:气缸
9:滚环 10:上盖
11:储液罐 12:吸气管
13:接线端子 14:排气管
16:底角 17:消声器
15: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是相同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所以不再叙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是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4、5所示,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上盖组件,包括上盖20、排气管24,贯通上盖20的中心位置的排气管插入孔27为凸出于上盖20表面的圆形凸出孔,排气管24插入并固定在圆形的插入孔27上端,排气管24的下端与排气管插入孔27的下端相平,插入孔27直径比排气管24大,使插入孔27的内壁与排气管24的外壁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空隙的回油腔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92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