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0391.6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99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铁林;孟琰彬;毛宝生;刘锋;曲德亮;毕鉴华;凌文;张亚奕;张凯;刘明亚;张琦;孟宪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毛宝生;刘锋;毕鉴华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44;C02F1/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恩河 |
地址: | 300384天津市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放射性 废水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频繁出现核电站、核装置泄露事故和放射性污染扩散性质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公共环境、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居民人口集中的大中型城市,需要配置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用于核污染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处理。
在大中型城市中,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清洗用水一般是市政自来水,处置后的废水含盐量也应小于1000mg/L,经过固液分离和絮凝处理后,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槽式贮存方式,同时设置相同体积的贮存槽用于放射性核素分离、拦截后的清水存放,在使用试验室地面分析装置测试净水的放射性活度满足豁免活度指标要求后才能够进行排放。
现有技术的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基本上是采用地面处理装置,其中采用了纳滤和阴阳离子交换器的技术,很难做到小型化、轻量化,不适合制作移动式设备。同时纳滤膜的脱盐率较低,拦截离子态的放射性核素性能与高脱盐率反渗透膜相比差距较大。另外,现有技术的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不能进行定量的处理和自动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地处理大量放射性废水、并且可以移动的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包括防护车、保温舱、废水处理系统、PLC控制系统和外部连接管路。
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液固分离器、预过滤器、超滤过滤器、两级反渗透过滤器、保安过滤器和组合式吸附装置,所述的PLC控制系统包括PLC、流量仪、电导率仪、放射性检测仪和压控仪。
超滤过滤器由中空纤维膜和玻璃钢壳体组成、四组并联。
一、二级反渗透过滤器每级共用六支反渗透膜,分别装入三只膜壳,三只膜壳串联。
组合式吸附装置由六只膜壳组成,六只膜壳并联。
本发明解决了大流量条件下核素拦截、吸附效率低与小型化的矛盾,同时解决了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的多种技术集成和防护问题。采有PLC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布置图;
图2是本发明的废水处理系统结构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PLC控制系统图。
其中:
1防护车 2防护铅板
3液固分离器 4预过滤器
5超滤过滤器 6保安过滤器
7一级反渗透过滤装置 8二级反渗透过滤装置
9组合式吸附装置 10PLC控制系统
11保温舱 12抗振框架
13废水引入管 14回水排出管
15浓水排出管 16净水排出管
17废水池 18浓水池
19流量仪 20电导率仪
21放射性检测仪 22压控仪
23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移动式放射性废水处理设备,包括防护车1、保温舱11、废水处理系统、PLC控制系统和外部连接管路五个部分。在防护车1中的驾驶室与车箱之间设置有防护铅板2,在车箱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抗振框架12,保温舱11设置在车箱内。在保温舱11内安装有废水处理系统,在防护车1上还设置有和外部连接的管路。
如图2所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液固分离器3、预过滤器4、超滤过滤器5、保安过滤器6、两级反渗透过滤器7、8和组合式吸附装置9。
液固分离器3设置在废水引入管13中,其结构是在不锈钢钢筒内安装有可更换的滤芯。其作用是对毫米级粒径以上的颗粒胶体进行拦截,防止预过滤器过早的出现堵塞现象。
预过滤器4的滤芯是用滤布做成袋式,顶端设有提手,方便更换,主要用于滤除掉废水中大于20μm的大颗粒悬浮物。
超滤过滤器5由中空纤维膜和玻璃钢壳体组成、四组并联,主要用于滤除掉废水中0.1μm以下极小的颗粒悬浮物和胶体。
保安过滤器6的结构是在壳体内安装有多只线饶滤芯,其作用是防止超滤失效,保护反渗透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毛宝生;刘锋;毕鉴华,未经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毛宝生;刘锋;毕鉴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03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烧结矿粉化抑制剂
- 下一篇:可充气内置弹簧式气囊液压减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