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件的焊接反变形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1232.8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朱忠来;韩正友;焦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301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焊接 变形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件的焊接加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铁件的焊接反变形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建筑预埋铁件多,且大部分比较长,比较大,锚爪比较多。以往的焊接方法为在焊接件上直接焊上锚爪,按以往的加工焊接锚爪铁件容易变形,安装费劲且外观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保证铁件在制作过程中不变形并且可以保证铁件的尺寸和平直的一种铁件的焊接反变形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铁件焊接的反变形加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待焊接铁件制备模具,所述的模具为工字钢或其上具有与待焊接铁件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开孔的钢板;
(b)根据待焊接铁件准备支撑,所述的支撑为支板、圆柱或方柱,所述的支板两端开有与待焊接铁件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缺口;
(c)用两端具有缺口的支板、圆柱或方柱间隔的支撑住待焊接铁件,然后将待焊接铁件两端穿入模具或直接与模具两端加固;
(d)开始在待焊接铁件上焊接锚爪。
本发明方法和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铁件的反变形加工制作出的铁件比以前的质量大大提高了,现场安装不必再为铁件不平,不直而费力了,而且加工过程也比较顺利了,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而且外观质量得到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一种铁件的焊接反变形加工方法加工角钢的加工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工角钢采用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加工角钢采用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双锚爪的焊接铁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单锚爪的焊接铁件结构示意图;
图6采用本发明的一种铁件的焊接反变形加工方法加工长条钢板的加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一种铁件焊接的反变形加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待焊接铁件制备模具1,所述的模具为工字钢4或其上具有与待焊接铁件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开孔5的钢板;(b)根据待焊接铁件2准备支撑3,所述的支撑为支板、圆柱或方柱,所述的支板两端开有与待焊接铁件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缺口;(c)用两端具有缺口的支板、圆柱或方柱间隔的支撑住待焊接铁件,然后将待焊接铁件两端穿入模具或直接与模具两端加固;(d)开始在待焊接铁件上焊接锚爪,所述的支撑每隔1-1.5m设置一个,所述的(a)步骤中的钢板的开孔为两个并且方向相反设置这样可以同时焊接两个角钢。
实施例1
待焊接件为两个角钢,长度为6m
制备模具,所述的模具为具有与角钢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开孔的钢板,所述的开孔为两个并且方向相反设置;准备支撑,所述的支撑为支板,所述的支板两端分别开有与角钢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缺口;用两端具有缺口的支板支撑住每一角钢,每隔一米设置一个,然后将每一角钢两端穿入模具上的开孔加固;开始在角钢上焊接锚爪。
焊接后角钢平直。
实施例2
待焊接件为一个角钢,长度为6m
制备模具,所述的模具为具有与角钢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开孔的钢板;准备支撑,所述的支撑为支板,所述的支板两端分别开有与角钢的纵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吻合的缺口;用两端具有缺口的支板支撑住角钢,每隔1.5米设置一个,然后将角钢两端穿入模具上的开孔加固;开始在角钢上焊接锚爪。
焊接后角钢平直。
实施例3
待焊接件为钢板,长度为6m
制备模具,所述的模具为工字钢;准备支撑,所述的支撑为圆柱;每间隔1.2m设置一根圆柱支撑住钢板,然后将钢板两端固定在工字钢上;开始在待焊接铁件上焊接锚爪。
焊接后钢板平直。
实施例4
待焊接件为钢板,长度为6m
制备模具,所述的模具为工字钢;准备支撑,所述的支撑为方柱;每间隔1.3m设置一根方柱支撑住钢板,然后将钢板两端固定在工字钢上;开始在待焊接铁件上焊接锚爪。
焊接后钢板平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12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