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蠡玉35玉米杂交种的制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1715.8 | 申请日: | 200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8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赵劲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劲霖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5/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明月 |
地址: | 050035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蠡玉 35 玉米 杂交种 制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蠡玉35玉米杂交种的制种方法,属于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20年来我国玉米科研、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成果、新经验、新问题,玉米由食用为主逐步发展为粮伺兼用。
玉米是世界上杂种优势利用最早的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是获得玉米大面积增产的重要手段。目前,玉米已跃居我国第二大作物,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常年播种面积2333万-2533万亩,总产1.18亿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的22%和25%。由于畜牧业的繁荣,玉米作为主要的饲料来源,每年国家要进口相当数量的商品玉米。怎样解决、协调供求矛盾呢?首先从良种抓起,以科技兴农,服务于农,从而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迄今为止,极少有品种在综合性状上符合国家生产推广应用的要求,其中有些品种在产量、抗倒伏方面表现优异,但其抗病、抗逆性差;有的品种在抗性、持绿性方面表现突出,但品质较差;所以经验告诉我们,玉米育种要有突破不能单靠一方面因素,涉及高产、多抗性、极强的适应性。在种质、选育利用方面,必须走实际与创新相结合,国内种质与国外种质相结合的道路。并且在玉米育种目标、选育过程中必须要精心选育适合生产需要的良种。
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种植密度大,目前推广应用的品种丰产性、抗倒性、抗病性、耐密性比较差,出籽率较低、适应性不广。国外先锋公司、孟山都等玉米品种正处于驯化阶段,并没有突出的表现。由于玉米育种是玉米生产高产的先决条件,因此培育高产、优质、适应区域广的玉米新品种是当前育种企业的科研主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解决了中穗型品种抗逆性、能达到高产、稳产且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熟期适宜、适应性广的玉米新品种蠡玉35。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蠡玉35玉米杂交种的制种方法,其特性在于该制种方法如下:以自交系L5895为母本,以自交系父本912为父本,配制成杂交种蠡玉35。
所述自交系L5895是以郑58×莫17配组杂交后,用郑58为轮回父本回交3代,再自交5代选育而成。
所述自交系父本912是以昌7-2繁种田变异株自交6代选育而成。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本发明蠡玉35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该品种的品质分析检验报告:粗蛋白质10.30%,粗脂肪4.33%,粗淀粉74.01%,赖氨酸0.304%,容重741g/L。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国标;饲料用玉米1-2等级国标;高淀粉玉米2-3等级部标。据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对该品种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报告:高抗矮花叶病(HR),高抗茎腐病(HR),抗大斑病(R),抗小斑病(R),抗弯孢菌叶斑病(R),中抗瘤黑粉病(MR),感玉米螟(S)。
本发明蠡玉35历年区域试验与指定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蠡玉35在2005年参加河北省区域试验,与对照邢抗2号比较,8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93.3公斤,比对照增产8.5%,居第4位,差异极显著;,2006年区域试验,与对照邢抗2号比较,8个试点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664.5公斤,比对照增产12.8%,居第2位,差异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78.9公斤,比对照增产10.65%。2006年生产试验,9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19.8公斤,比对照增产13.3%,居第2位。
2004-2005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生育期与对照相当。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95公斤,比对照平均亩产547.5公斤,增产7%,其中,2004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B1组)区域试验结果:7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49.6公斤,比对照户单4号平均亩产554.8公斤,增产17.1%,居第二位。2005年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产524.3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平均亩产540.2公斤,减产2.94%,位居第三位。2005年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结果:蠡玉35平均亩产533.7公斤;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平均亩产498.5公斤,增产7.08%,居第二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劲霖,未经赵劲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17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