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瓦斯抽放孔深度的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2297.4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9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昌锁;张世平;李义;冯增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7/00 | 分类号: | E21F7/00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耀田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瓦斯 抽放孔 深度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瓦斯抽放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对瓦斯抽放孔深度进行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煤矿绝大多数是井工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灾害类型多,分布面广,在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中开采条件最差、灾害最严重。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1.0%;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21.3%;低瓦斯矿井占57.7%。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的增大,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比例还会增加。因而瓦斯事故成为煤矿开采的众害之首。2005年,在全国煤矿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中,瓦斯事故158起,占58.9%,居第一位。为此,国家在制定十一五煤矿发展纲要时确立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瓦斯治理工作方针。只有经过瓦斯抽采后,瓦斯含量降低到允许开采标准以下,方可实施开采。因此,瓦斯的预抽放成为煤矿开采的极为重要环节。“先抽后采”就是对煤层中的瓦斯(煤层气)在开采煤层前进行抽取利用,其意义在于对宝贵的煤层气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同时保证了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大幅度降低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而抽采煤层气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预先在煤层或邻近层中,布置一系列的钻孔,然后通过真空泵抽取赋存在煤层中的气体。因此,钻孔的质量是决定预抽煤层气效果的关键。预先对钻孔质量进行检测无疑对保证抽出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快速、方便地检测瓦斯抽放孔的深度,对于保证瓦斯抽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瓦斯抽放孔深度的确定仅仅依靠打钻人员的汇报及跟班人员的记录。由于无法对瓦斯抽放孔的深度进行准确的检测,往往造成汇报钻孔深度和实际深度的差别非常大,给后期的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瓦斯抽放孔的设计深度接近于工作面的长度,一般深达100米以上。瓦斯抽放孔具有深度大、轴线具有一定曲率(不是直线)、孔壁由于地应力的作用经常造成局部塌落等特点。由于在钻孔过程中不能够保证直线钻进,孔口与孔底的标高相差很大,因此,采用通常的波测法与光测法无法对轴线弯曲的瓦斯抽放孔深度进行准确的检测。经检索,目前也未发现有相关适用的仪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瓦斯抽放孔无法用常规机械法、波测法以及激光法测量深度的缺点,提供一种瓦斯抽放孔深度的检测方法。它采用易流动的气体来检测瓦斯孔的体积,从而能够方便、准确地对深度大、轴线弯曲的瓦斯抽放孔的深度进行现场检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的核心,是采用压缩空气压入瓦斯抽放孔,并用流量计测定注入瓦斯抽放孔内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当气压达到平衡状态以后,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定瓦斯抽放孔内流场的平衡压力;然后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确定瓦斯抽放孔的体积,从而根据瓦斯抽放孔的直径计算确定其深度。
一种瓦斯抽放孔深度的检测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用含有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的输气导管与压缩空气源和被测孔口连接,并在瓦斯抽放孔内距离孔口不同位置处布置至少两个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然后密封孔口;
(2)向孔内注入压缩空气,同时通过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分别测出气体的初始压力P1、温度T1以及体积V1;
(3)当所有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读数相等时,停止注气,测出孔内气体的压力P2以及孔内的温度T2;通过气体的状态方程计算瓦斯抽放孔的体积V2;
(4)直接测量瓦斯抽放孔的直径D,取其平均值,由瓦斯抽放孔的体积V2计算瓦斯抽放孔的深度L。
所述气体的状态方程为: PV=nRT
式中:n-理想气体的摩尔数,P-气体的压力,V-气体的体积,T-绝对温度,R-气体常量。
所述瓦斯抽放孔的体积V2的计算公式为: V2=P1V1 T2/(T1P2)式中:P2-孔内气体的压力,T2-孔内气体的温度,P1-初始压力,V1-初始体积,T1-初始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22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