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同色异谱磁性配对油墨实现防伪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3963.6 | 申请日: | 200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4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赵红梅;周乐;刘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44F1/00 | 分类号: | B44F1/00;B44F1/08;C09D11/02;B41M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健 |
地址: | 100044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色异谱 磁性 配对 油墨 实现 防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伪技术领域,具体地是关于利用同色异谱磁性配对油墨实现防伪的技术,以提供防伪技术含量更高的防伪制品。
背景技术
磁性油墨应用于有价证券防伪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而磁性特征作为机读特征的应用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磁性特征的应用方式大概有四种,即磁性特征应用于凹印、磁性特征应用于凸印、磁性特征应用于安全线、磁性特征通过薄膜形式体现其特征如各种磁卡。
软、硬磁性材料应用于防伪领域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如US7037606公开了一种含有磁性材料的防伪线,用于钞票的防伪,其可采用丝网印刷和打印,其中磁性材料为硬磁和软磁材料的混合物,利用软、硬磁的特征来实现防伪。又如US6838166公开了一种多层磁性颜料,在多层片状粉末和金属薄片颜料中间有一中心磁层,成为片状粉末磁性颜料,中心磁层有第一主表面、相对的第二主表面和至少一个侧面,第一反射层在磁层的第一主表面,第二反射层在磁层的第二主表面,磁层可以是硬磁和软磁材料,该多层磁性颜料可用于油墨,使产品具有彩色偏移效果或三维效果,同时提供了产品的安全性和装饰性。
从提高防伪技术含量出发,利用红外吸收油墨、红外反射油墨在产品上印制防伪信息,以及利用红外吸收油墨和红外反射油墨配置的红外配对油墨都有报道。但是,目前用于红外配对油墨的颜料均是红外吸收或透明颜料,其并没有磁性特征,而磁性材料以黑色居多,制成的磁性油墨一般也不具有特殊的红外特性。从技术角度,配制在可见光下颜色一致而红外特征和/或磁性特征有明显区别的红外磁性油墨,尤其是使红外特征和磁性特征满足机读的要求,是有很大难度的。基于这样的现状,目前在防伪方面比较成熟的方式只能是提供单纯的红外特征或单纯的磁性特征的防伪机读。
随着社会对防伪技术的要求日益上升,越来越要求具有复合防伪功能的防伪手段来提高防伪层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新的复合防伪技术,通过利用同色异谱磁性配对油墨提供一种实现复合防伪的技术手段,印制的防伪信息在特定(设定)红外波段下可以同时显示吸收和反射特征,并具有磁性特征,通过专用检测器的识别可有效实现高层次的机读防伪。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实现防伪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选择磁性特征和红外特征均不相同的两种磁性油墨组成同色异谱磁性配对油墨,分别在同一承印载体上印制可作为防伪信息的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希望筛选出供组成同色异谱磁性配对油墨的两种油墨在可见光区域均可见且颜色近微,但在红外光区域的设定光谱下,一种油墨具有红外吸收性能,另一种油墨则具有红外反射性能。
更进一步,本发明提供实现防伪的手段是通过筛选使用具有同色异谱特性的红外磁性油墨作为配对油墨,即,使红外配对油墨兼具有软磁和硬磁特征,使两种磁性能不同的油墨在可见光两种油墨颜色近微(基本同色),目视不可分辨;而在红外区域内在专用检测器下可以识别(二者的可见程度有明显区别)。本发明将这样的两种油墨配对使用,使红外配对油墨兼具有磁性特征,将红外防伪特征与磁性防伪特征复合,并实现防伪机读,使防伪性能有很大提高,并且两种油墨的使用方法可以多样化。即,本发明获得的防伪特征由同色异谱磁性配对油墨来体现,并被印制成可机读图案(防伪信息),而该图案在专用检测器下可阅读识别(红外检测和磁性检测),这样两种特征的复合势必提高了单纯的红外特征或单纯的磁性特征防伪机读水平,从而有效实现利用机读复合防伪的目的。
适用于本发明防伪手段的油墨都具有本身的防伪特征,其本身都可以作为普通的红外防伪油墨使用,但作为配对油墨使用时,要求两种油墨所使用的颜料在红外性能方面是不同的。即,两种油墨中所用的颜料在可见光区域内均可见,但在红外区域内一种颜料可见,另外一种颜料完全不可见,且二者红外谱图应该具有很大区别。优选地,所述配对油墨的红外吸收率或红外反射率的差值大于15%。例如,两种磁性颜料的红外谱图分别如图1显示的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未经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39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