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4132.0 | 申请日: | 200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桑恩方;房晓明;王继胜;郭元曦;乔钢;卞红雨;徐小卡;王海峰;邓敬贤;沈政燕;李微微;赵景义;安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52 | 分类号: | G01S7/52;G01S7/53;G01S7/524;G01S7/527;G01S15/0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02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束 剖面 声纳 信号 处理 装置 | ||
1、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水上主机,设置在水下机器人上的发射及控制DSP部分,发射信号调理部分、功率放大器、发射换能器、接收换能器、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数据接收端口和DSP并行信号处理部分;所述发射及控制DSP部分通过缆线与所述水上主机串口连接,实时接收所述水上主机的命令,完成发射脉冲波形的产生,及实时功率控制和发射控制;所述发射信号调理部分将发射及控制DSP部分产生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经过隔离放大器电路隔离的输出端,发送给所述功率放大器放大,所述发射换能器将信号进行电、机转换后,向水下发射;所述接收换能器接收回波,并进行机、电转换后,通过所述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转换成数字信号,经由水密封电缆传输到所述数据接收端口,再经所述DSP并行信号处理部分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后,通过缆线传输给水上主机显示存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及控制DSP部分、发射信号调理部分、数据接收端口和DSP并行信号处理部分设置在所述水下机器人的仪器舱内;所述功率放大器和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分别连接并设置在所述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的背部空腔内,所述功率放大器和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分别与通过水密封缆线连接所述发射信号调理部分和数据接收端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均采用复合纵向振动换能器阵子,且所述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呈T字形固定在所述水下机器人的底部,与海底平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均采用复合纵向振动换能器阵子,且所述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呈T字形固定在所述水下机器人的底部,与海底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及控制DSP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电转换器、电平转换器、DSP和D/A。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信号调理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模拟信号放大电路、模拟信号滤波电路和隔离放大器电路;所述信号调理部分的带通滤波在35kHz-65kHz的频率范围内起伏,通带内外的抑制比大于40dB。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信号调理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模拟信号放大电路、模拟信号滤波电路和隔离放大器电路;所述信号调理部分的带通滤波在35kHz-65kHz的频率范围内起伏,通带内外的抑制比大于40dB。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7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网络接口;模拟信号依次通过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器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器件配合网络接口输出。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网络接口;模拟信号依次通过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器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器件配合网络接口输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波束剖面声纳信号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信号采集传输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网络接口;模拟信号依次通过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器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器件配合网络接口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413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飞机
- 下一篇:电光学装置及电子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