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高强细晶双相钢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64150.9 申请日: 2007-03-02
公开(公告)号: CN101054621A 公开(公告)日: 2007-10-17
发明(设计)人: 孙祖庆;杨王玥;徐海卫;李龙飞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C21D8/00 分类号: C21D8/00;C21D11/00
代理公司: 北京科大华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杨玲莉
地址: 10008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制备 高强 细晶双相钢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细晶双相钢的方法,特别是以低碳(锰)钢制备细晶双相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相钢组织细化不仅能将双相钢强度向更高级别推进,而且细晶组织的复相化仍然具有连续屈服、强屈比高、加工硬化能力好等力学特征。目前,获得细晶双相钢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大应变量变形,如等通道挤压(ECAP)或采用复杂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如降低终轧温度的TMCP工艺以及形变诱导相变(DIFT)的方法。“Ultrafine graineddual phase steel fabricated by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and subsequent intercriticalannealing”(Scripta Mater,2004,51(9):909),“Influence of deformation induced ferritetransformation on grain refinement of dual phase steel”(Mater Sci Eng A,2002,323:148)及“Deformation-induced ferrite transformation in dual-phase steels”(The Joi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SLA Steels 2005 and ISUGS 2005,Hainan:CSM,2005:949)等文中均指出通过采用ECAP或DIFT均可以得到细晶双相钢。但这些工艺需要在接近0.8~4的大应变条件下进行,这在工业生产上是很难实现的。专利200610045847“一种抗拉强度540MPa级双相钢板及制造方法”提出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及快速冷却生产工艺,此工艺在连轧过程中不能排除先共析铁素体的生成,而先共析铁素体的生成会导致最终组织不均匀,对产品的综合力学性能不利。因此开发一种控制简单、组织稳定性好且易于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的细晶双相钢的技术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在低碳(锰)钢中制备高强细晶双相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过冷奥氏体在A3~Ar3温度范围之间进行多道次形变,以应变量控制双相组织的技术方案。使普通商用低碳(锰)钢在小变形量连续多道次变形条件下,获得组织细化,性能保持连续屈服、强屈比高、加工硬化能力好等特点的高强细晶双相钢。

本发明的实施步骤为:将商用普通低碳(锰)钢加热到T1温度范围1100~1200℃,并保温t1时间5~30min,以使奥氏体均匀化,然后在奥氏体再结晶区T2~T3温度1100~1000℃范围内,以1~30s-1的应变速率实施2~3道次变形,各道次应变量控制在30%~50%,使奥氏体再结晶区多道次形变后的再结晶晶粒尺寸小于25微米,其后以10~50℃/s的冷速C2过冷至T4~T5温度范围,再以0.1s-1~30s-1的应变速率实施2~3道次变形。冷速C2由热膨胀法测定,在该冷速下Ar3温度在A3温度以下在50~200℃范围内,T4处于A3到A3以下10℃范围内,T5处于Ar3以上10℃到Ar3范围内。各道次间隔时间小于10秒,控制各道次形变量处于20%~30%范围内,在获得80%~90%的铁素体转变量后,以大于50℃/s的冷速C3快冷或淬火至室温。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以冷速C2将奥氏体过冷至A3~Ar3温度范围内时,奥氏体处于过冷状态,此时组织中不含有先共析铁素体。在过冷和变形的双重作用下,奥氏体直接向铁素体转变(动态铁素体相变),无先共析铁素体形成。因此,本发明的变形工艺中,强调了细化原始奥氏体组织以及将铁素体动态相变温度控制在A3~Ar3温度之间,单纯通过上述变形过程即可得到细晶α/M双相钢。所获得的细晶双相组织中等轴状铁素体的晶粒尺寸小于5微米,均匀分布的马氏体岛尺寸小于3微米,体积分数为10%~15%,工艺可控性更强,组织更加均匀,并易于在传统热轧机上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热变形工艺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与例2的热变形工艺中动态相变前获得的再结晶奥氏体组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41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