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5334.7 | 申请日: | 200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1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祁民;张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17/50 | 分类号: | G06T17/50;G06T15/00;G01V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地球物理 数据 质体 三维 可视化 方法 | ||
1、一种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读取采集并整理好的地球物理场数据,将读取的数据存储为对象数组,并对读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B、根据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对象数组中的数据点组合构建成具体的空间多面体模型;
C、绘制并显示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对绘制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可视化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地球物理场数据包括高密度电法数据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两种类型,所述地球物理场数据构成数据文件,该数据文件具有的字段包括三维坐标x、y、z和数据测试空间点位的点号、线号、层号,该数据文件的格式为Access、Excel或SQL Server。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球物理场数据为高密度电法数据,步骤B中所述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为空间四面体和空间五面体两种空间多面体模型;
所述地球物理场数据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步骤B中所述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为空间四面体一种空间多面体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高密度电法数据,按空间四面体和空间五面体两种类型的剖分方法将高密度电法数据剖分为不规则四面体模型,建立三维地球物理模型,实现由数据点到三维模型的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对读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进一步显示统计分析的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统计分析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显示方式:
折线图、柱状图、曲线图、点图、饼图、面积图或散点图,且所述图形以二维或三维方式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对绘制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可视化操作包括:
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显示、透明度、灯光、反走样、消隐、着色、融合、纹理贴图和边界处理,为三维地质模型的显示增添逼真的效果;和/或
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切割、透明处理、颜色设置和属性查询操作,以多种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三维地质模型;和/或
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放大、缩小、平移、旋转操作,实现以不同的角度、大小、方向、方式来展示地质体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显示处理包括数据点、线框和填充三种显示模式;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透明度处理用于控制模型的透明性,显示地球物理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灯光处理是用灯光来增强模型的真实感;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反走样处理用于消除模型中点、线、面显示中的锯齿线;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消隐用于使距离视点近的物体遮挡距离视点远的物体;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着色用于控制模型的着色方式,包括单一着色方式与光滑着色方式;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切割操作用于对模型进行剖切以展示模型内部的结构;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透明化处理操作用于对任意地球物理参数范围内的区间进行设置,显示某一地球物理属性值区间的地质体;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颜色设置操作用于对模型按照地球物理属性值进行分段设色;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属性查询操作用于通过鼠标直接点击地质模型,显示地质模型的属性信息;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是以等倍率改变模型的大小;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平移操作是利用鼠标改变模型在屏幕上的位置;
所述对构建的空间多面体模型进行旋转操作是利用鼠标直接控制模型的旋转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533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聚氰胺纸的浸渍工艺及其所用的胶水配方
- 下一篇: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