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祛痤疮的保健品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5533.8 | 申请日: | 2007-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6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信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4 | 分类号: | A61K36/8964;A61P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300北京市门***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痤疮 保健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祛痤疮的保健品,是一种祛痤疮的保健品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保健品。属于保健品领域。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的慢性皮肤炎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痤疮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不分地域、年龄及性别之别,发病率均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全世界有数亿万计的患者正在被恼人的痤疮苦苦折磨着,近年来痤疮的流行性调查发现,11-25岁的青少年发病率达80%以上,25-35的青年人发病率达15%以上,如不及时治疗或防治不当,可遗留终生难愈的瘢痕,而影响容貌,令众多青年患者十分苦恼。
中医治疗痤疮,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已为医学界所肯定,但是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由于本病好发于颜面部位,有损面部的美容,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而目前的美容技术又不能达到患者的要求,且副作用大,给患者精神和经济上带来很大负担。所以,发明一种祛痤疮的保健品,具有及其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科研成果研制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祛痤疮的保健品,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的特点。
本发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
女贞子 2.5~10份 知母 1.5~6份 生地黄 1.5~6份
桑叶 2.5~10份 菊花 1.5~6份 蒲公英 1.5~6份
墨旱莲 1.5~6份 茯苓 0.1~2份 鱼腥草 1.5~6份
炙甘草 0.1~2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女贞子 3.0~7.0份 知母 2.5~3.5份 生地黄 2.5~3.5份
桑叶 3.0~7.0份 菊花 2.5~3.5份 蒲公英 2.5~3.5份
墨旱莲 2.5~3.5份 茯苓 0.5~1.5份 鱼腥草 2.5~3.5份
炙甘草 0.5~1.5份
本发明的最佳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女贞子 5份 知母 3份 生地黄 3份
桑叶 5份 菊花 3份 蒲公英 3份
墨旱莲 3份 茯苓 1份 鱼腥草 3份
炙甘草 1份
本发明中的药物机理如下:
女贞子 药性 甘、苦,凉。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的功效。可治疗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第324页)。
桑叶 药性 苦、甘,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第2780页)。
墨旱莲 药性 甘、酸,凉。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可治疗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第3690页)。
知母 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可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结核病发热、肺热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小便不利、糖尿病等。(季宇彬主编《抗癌中药药理与应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17页)。
菊花 药性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可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第2900页)。
生地黄 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可治疗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季宇彬主编《抗癌中药药理与应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第514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未经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55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