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0153.3 | 申请日: | 200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松;王新荣;孟照平;李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伟松 |
主分类号: | C07F9/09 | 分类号: | C07F9/09;B01F17/14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脂肪 醇聚氧 乙烯 磷酸酯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方法,属有机化学中磷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磷酸酯作为一类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化纤、纺织、皮革、塑料、造纸、印染、金属加工和日用化学品等领域,用作洗涤剂、油剂、抗静电剂、乳化剂、液体离子交换剂和药剂等。一般的磷酸酯产品几乎都是单酯和双酯的混合物,而单酯和双酯有很大的差别,单酯水溶性好,具有更好的发泡力、去污力,毒性小,对皮肤和眼睛刺激性低;双酯几乎不溶于水或水溶性较差,几乎没有发泡力或相反有消泡性。所以,研究单酯的合成和应用具有更大的意义。
现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①和三氯氧磷反应;②在少量水存在下和五氧化二磷反应;③和磷酸反应。其中,方法①反应时产生大量的HCl,设备腐蚀严重;方法②反应所得产品中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单酯的含量可达70%,但是仍然偏低;方法③的转化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具有高单酯含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方法,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聚合磷酸为原料,其特征在于先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聚合磷酸进行磷酸化反应,然后加入双氧水和去离子水进行水解,制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脂肪链碳原子数可为8~18。
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环氧乙烷加成数可为1~15。
所述聚合磷酸的平均聚合度可为2~5。
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聚合磷酸的摩尔比可为2~6∶1。
所述聚合磷酸的投料温度可为40~50℃。
所述磷酸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3~5小时。
所述的水解温度可为80~100℃。
所述双氧水和去离子水的加入量分别为聚合磷酸重量的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和突出效果:
1、优化选用适宜平均聚合度的聚合磷酸作为磷酸化试剂,进行磷酸化反应,并通过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聚合磷酸、双氧水和去离子水的加入量及配比的合理调整、反应温度和时间的优化选择,可以得到单酯含量90%以上的产品。
2、采用此方法合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工艺简单,操作简便,避免使用毒性较大、设备腐蚀严重的三氯氧磷;
3、本发明反应条件温和,所采用设备简单,从而使设备投资及能耗更为节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夹套式反应釜中加入4mol辛醇聚氧乙烯醚(4),搅拌加热到40℃,分批均匀加入1mol平均聚合度为4的聚合磷酸,控制聚合磷酸加入速度,适当通冷却水,保持体系温度不高于50℃。加完聚合磷酸后,于40~50℃保温搅拌0.5h。然后,升温到65~70℃,保温反应3.0h。最后,升温到85~90℃,加入10.1g双氧水以及10.1g去离子水,保温搅拌1.5h,得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含量90%以上的产品。
上述实施例中磷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施例2:
在夹套式反应釜中加入3molC12~14醇聚氧乙烯醚(15),搅拌加热到40℃,分批均匀加入1mol平均聚合度为2的聚合磷酸,控制聚合磷酸加入速度,适当通冷却水,保持体系温度不高于50℃。加完聚合磷酸后,于40~50℃保温搅拌0.5h。然后升温到70~75℃,保温反应3.0h。最后升温到85~90℃,加入8.9g双氧水以及5.3g去离子水,保温搅拌1.5h,得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含量90%以上的产品。
上述实施例中磷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施例3:
在夹套式反应釜中加入2mol十八碳醇聚氧乙烯醚(1),搅拌加热到40℃,分批均匀加入1mol平均聚合度为3的聚合磷酸,控制聚合磷酸加入速度,适当通冷却水,保持体系温度不高于50℃。加完聚合磷酸后,于40~50℃保温搅拌0.5h。然后升温到70~75℃,保温反应3.0h。最后升温到85~90℃,加入12.9g双氧水以及5.2g去离子水,保温搅拌1.5h,得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含量90%以上的产品。
上述实施例中磷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伟松,未经王伟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1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支点工业车辆车架
- 下一篇:麦芽酚生产中的格氏试剂合成反应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