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竹材原料单元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0324.2 | 申请日: | 200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坚华 |
主分类号: | B27N1/00 | 分类号: | B27N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1302浙江省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组 竹材 原料 单元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造竹材原料单元的加工方法,尤其是生产重组竹材的原料单元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竹质集成材、竹胶地板、竹饰面板、竹重组材等,都是以竹片、竹丝、竹单板作为原料单元,胶合压制而成,这些原料单元的加工,几乎都是常规技术,唯有竹丝的制作,机械的、化学的,尚有新技术陆续公开。自从浙江安吉天丰木业有限公司的“竹材重组强化成型材的方法”专利于2004年公告后,新颖的人造强化竹材问世,开始探索与试验全新竹材原料单元,替代传统以竹片或竹丝作原料单元的做法。按该专利公开的竹材重组强化成型材的方法,以10-100Mpa压力、最佳压力大于50Mpa,入模冷压成型。如果用竹片作原料单元,由于竹纤维本身的内、外密度差异,造成重组竹材吸湿弯曲变形,压力越大,吸湿变形的强度越强烈。如果用竹丝作为原料单元,采用化学方法加工成竹丝,会造成污水污染;若用机械方式加工竹丝,如果是一种柔软的细丝,则竹材原有的机械强度因成丝而消失殆尽,而且给浸胶和组坯工序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如果是一种粗细不等的棒状丝,则压制出的重组竹材纤维纹失真,不受消费者青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湿后基本不变形、不会产生污水污染、能部分保留竹材原有的机械强度、浸胶和组坯或装填入模方便、重组竹材的纤维纹与真竹极相似,因而符合消费者欣赏习惯的重组竹材原料单元加工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措施实现:本重组竹材原料单元加工方法,先按欲生产的重组竹材的长度截锯竹段,除去内外竹节,劈成竹片,竹片宽10-30mm、厚2-5mm,再将每一片竹片送入竹丝片辊轧机中轧成纵向凹凸错位排列、相邻丝条连丝的竹丝片,竹丝片中每条丝条宽1.5-4mm。所说的竹片最佳方案是从竹段中去掉竹青层、竹黄层后的竹肉层劈切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竹丝片辊轧机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竹丝片辊轧机的辊轧轮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竹片经上下辊轧轮间轧出的竹丝片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的局部放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予以详述:图1表示,劈成的竹片1从右侧送进,经1-2对上下送料辊2卷至上下辊轧轮3之间,该轮3的表面如图2所示,凸脊与凹槽一一间格排列,且上轮的脊槽与下轮的脊槽一一错位排列,竹片1送至该上下辊轧轮3之间辊轧,在压力与不完整的剪切力的作用下,每片竹片都辊轧成生产重组竹材所需的多条凹凸错位排列、相邻丝条6连丝的竹丝片5,最后由上下出料辊4将竹丝片5送出。这里要求辊轧轮3的凹槽宽应略大于凸脊宽,两者相嵌,有0.2-0.5mm的间隙,才会产生不完整的剪切力,才会有相邻丝条的连丝,使整条竹丝片成为似丝非丝、似片非片的形状与结构,未彻底丧失竹片1原有的条状,有利于捆扎浸胶、组坯。需说明的是为充分利用竹材,除只采用竹肉层加工竹丝片5外,还可考虑将竹青层、竹黄层加工成竹丝片、分别作竹胶地板底层与芯层的原料。
实施例1:将5年生毛竹截成长1500mm(单粒mm,下同)的竹段,去掉内外竹节,径劈后去竹青层与竹黄层,将剩下的竹肉层弦劈成宽10mm、厚3mm竹片1,将每片竹片1送入竹丝片辊轧机中轧成纵向有6条丝条凹凸错位排列、相邻丝条连丝的竹丝片,其中各条丝条6的宽为1.5mm。即该原料单元是一条带有6条凹凸错位丝条的宽10mm、厚3mm、长1500mm的似片非片、似丝非丝的竹丝片5。
实施例2:选4年生毛竹、截竹段长2000,全部径劈成单片平均厚度为4、宽30的竹片1(保留竹青、竹黄),送入竹丝片辊轧机,轧成每条丝条宽4mm,带有7条丝条形态如实施例1的竹丝片5。
实施例3:选6年生其它大型竹,截竹段长2500,先径劈,后竹青、竹黄、竹肉分别弦切成宽20、厚3,轧成每条丝条宽3mm,共有6条丝条的形态如实施例1的竹丝片。
上述竹丝片5在捆扎浸胶、组坯铺装或装填入模时,是随意组合的,竹丝片的内外层次序打乱,内应力大多抵消,特别是本加工方法中轧压剪切成每条丝条6宽度只有1.5-4mm的凹凸错位互连丝的形态的竹丝片5,吸湿变形、应力拱弯的结构基础遭破坏,稳定性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坚华,未经李坚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3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风扇
- 下一篇:数据传输电路中误码等级实时测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