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交频分复用信号抑制干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1414.3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2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邹志永;赵小祥;陈继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N7/06;H04J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交 频分复用 信号 抑制 干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字信号传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字正交频分复用(OFDM)接收机中对OFDM信号中干扰的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的传输方案,OFDM系统采用大量的相互正交的子载波进行数据传输。低强度的单频、同频模拟电视等窄带干扰只会损害少量的子载波,大部分子载波的数据仍保持完好。但是中高强度的单频、同频模拟电视等窄带干扰会损害大量的子载波,导致接收失败。在OFDM系统的符号同步过程中,中高强度干扰会影响数据的相关性,会导致OFDM的数据处处具有相关性,而不是只在循环前缀或后缀的数据才具有相关性,会导致OFDM的符号同步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OFDM信号的干扰抑制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单频、同频模拟电视等干扰对OFDM接收机的影响。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频域处理的干扰抑制技术。对接收到的时域OFDM信号变换到频域进行干扰的检测及屏蔽,消除干扰带来的影响,再变换回时域。
本发明的OFDM信号的干扰抑制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对接收到的正交频分复用信号按照数据流的顺序进行分段,每段数据包括顺序的M个数据,M=2n;后一段数据以前一段第M-N+1个数据作为分段起点,前后段重叠N个数据;对每段数据进行FFT(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接收信号的频域数据xi。
根据频域数据xi计算频域数据xi的功率pi=|xi|2,对pi进行低通滤波,低通滤波采用IIR(无限冲激响应)低通滤波器,其滤波方程为y(n)=A×y(n-1)+x(n),低通滤波的结果作为平均功率P;设定三个门限T1、T2和T3,T1=P×k1、T2=P×k2、T3=P×k3,其中k2>k1,k2>k3。
将频域数据的功率pi与设定的三个门限比较,大于门限T1为强干扰点,对这些数据进行抑制,将其强制为零,屏蔽掉干扰的影响;如果频域数据的功率pi大于门限T2,将该点数据前后各Q点数据的功率pi与门限T3比较,如果大于门限T3认为是干扰,将其强制为零,屏蔽掉干扰的影响。
将屏蔽掉干扰后的频域数据进行IFFT(逆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时域信号,通过数字AGC(自动增益控制)模块保持信号功率稳定。
本方法对OFDM信号中的单频、同频干扰提供了一种频域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到单频和同频的干扰,并彻底消除单频和同频干扰,保证了接收机中的同步不受单频和同频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中的数据分段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中检测和抑制干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输入数据经过两个乒乓选择的缓冲器后进入FFT/IFFT模块进行FFT变换,再进入干扰检测及抑制模块进行干扰的屏蔽,之后返回FFT/IFFT模块进行IFFT变换,最后再由数字AGC保持屏蔽后信号的功率稳定。
输入信号按照数据流的顺序进行分段,每段数据包括顺序的M个数据,后一段数据以前一段第M-N+1个数据作为分段起点,前后段重叠N个数据,由于在进行FFT变换时有新数据送过来,同时两次FFT变换的数据需要有N点重叠部分(0<N<M),因此输入数据要先进入两个缓冲器以进行乒乓操作,在重叠部分数据要同时进入两个缓冲,每个缓冲器存满数据后就读出进行FFT运算。两个缓冲的输入数据重叠关系如图1所示,FIFO_en0、FIFO_en1为FIFO写使能,每一次FFT的最后数据与下一次FFT的最前数据相同。
如图2,虚线框内为信号功率统计模块,对信号功率进行IIR低通滤波器,IIR低通滤波器采用y(n)=0.999×y(n-1)+x(n)。k1、k2、k3分别取10、15、5,分别对应门限T1、T2和T3。如果频域数据的功率超过门限T1,就认为是干扰,将其强制为零,屏蔽该干扰的影响。如果频域数据的功率超过门限T2,将该点数据前后各3点数据的功率与门限T3比较,如果超过门限T3就认为也是干扰,将其强制为零。干扰屏蔽并经IFFT变换后的信号需要由数字AGC模块稳定抑制干扰后信号的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1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