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摄像设备及其光源角度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4535.3 | 申请日: | 200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9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宝瑞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15/02 | 分类号: | G03B15/02;H04N5/225;H04N7/1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摄像 设备 及其 光源 角度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摄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及其光源焦距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摄像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医学、交通等众多领域。摄像设备的种类繁多,其中作为监控设备的摄像机主要是变倍摄像机,变倍摄像机可以变化焦距拍摄角度不同的物体,在对银行、码头、城市道路和小区室内外环境的监控中变倍摄像机都有良好表现。
变倍摄像机需要照明用光源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晰的摄录,尤其是在昏暗环境中,光源更是必需的设备。目前变倍摄像机的光源发光角度都是固定的,当变倍摄像机焦距变化时,摄像角度随之变化,但光源的发光角度不能随摄像角度变化,因此需要按照最广角度配备光源,但是按摄像机的最广角度选配光源十分浪费能源,尤其是在变倍摄像机变焦拍摄较窄角度物体时,长时间使用广角度光源具有极大的浪费。但是如果选用较窄角度的照明光源,当摄像机工作在广角时就会有中间过亮四周太暗的情况,导致图像中间暴光过度辨别不清,而图像四周昏暗也看不清,降低了摄像质量,这样变倍摄像机无法起到有效的监控功能,后果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变倍摄像机光源的照明焦距不能随摄像焦距变化而采用最广焦距配备光源,导致资源浪费和摄像质量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摄像设备,包括具有多个摄像焦距的变倍摄像机;包括多个照明焦距不同的发光体的光源,发光体的照明焦距与摄像机的摄像焦距对应;光源焦距控制器,用于获取变倍摄像机的摄像焦距,并根据获取的摄像焦距开启光源中对应的发光体。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的光源焦距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获取变倍摄像机的摄像焦距;根据摄像焦距开启光源中对应的发光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及其光源焦距控制方法中,对不同的焦距采用不同的发光体照明,防止光线与焦距不匹配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如光线太亮使曝光过度或光线太暗导致图像不清晰等,因此提高了摄像质量,并且节省能源,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源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源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光源角度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发光角度与摄像机的摄像角度对应的发光体,根据变倍摄像机当前的摄像角度开启对应的发光体照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如图1所示,摄像设备10包括变倍摄像机11、控制器13和光源15,变倍摄像机11可变化焦距倍数,也就是摄像角度,控制器13用于获取变倍摄像机11的焦距,并根据焦距变化光源15的发光角度。请一并参考图2,图2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光源15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光源15包括五个分别分布在摄像机11四周的发光体151、152、153、154和155,每个发光体都由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发光体151到155的发光角度均与变倍摄像机11的摄像角度对应,并逐渐增加。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摄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变倍摄像机11镜头焦距(焦距)的变化是由正或负电压来实现的。镜头焦距随着加载给变倍摄像机11的正电压的时间增加而逐渐变大,直到达到镜头焦距的最大值,随着加载给变倍摄像机11的负电压的时间增加而逐渐变小,直到达到镜头焦距的最小值,停止加载电压时镜头焦距停止变化。当加载电压时,由于镜头焦距一直在变化,无法用数字信号代表镜头在某一时刻的焦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宝瑞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宝瑞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45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