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藏集装箱壁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5313.3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黄田化;黄国浩;王军海;王文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02 | 分类号: | B65D90/02;B65D88/7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易钊 |
地址: | 518067广东省深圳市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藏 集装箱 壁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尤其涉及一种冷藏集装箱壁板。
背景技术
冷藏集装箱壁板是冷藏集装箱非常重要部件之一,主要由不锈钢板制成,不锈钢板重量重,成本比较高,制造复杂;由于不锈钢的单位面积的重量较重,壁板一般采用薄型不锈钢板,但在使用过程中,集装箱壁板经常会受到外力损伤,尤其内壁板厚度仅有0.7mm,叉车以及托盘的进出会撞击内壁板造成凹陷甚至破损,使箱体的使用性能大大下降,并增加了额外的修理费用。为了减少这种损伤,目前的冷藏集装箱内壁板大都增加了防护措施;即在集装箱下部增设防护板,如图1、2所示是目前的冷藏集装箱内壁板结构常用的两种形式,图1中,上部为薄不锈钢内壁板2,下部为厚铝型材防护板4,二者之间采用密封腔中加密封胶3的形式密封固定;图2中,上部是薄不锈钢的内壁板5,下部为厚不锈钢的防护板7,二者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等形式固定连接;此两种结构解决了内壁板下部容易被损伤的问题,但是上下两种壁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工序复杂,制造装配比较繁琐,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量轻、成本低、制造简便、防护效果好的冷藏集装箱壁板。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冷藏集装箱壁板,包括外壁板、内壁板,内、外壁板之间设置的隔热层,内壁板为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整体结构,其下部厚度大于上部厚度。
内壁板上部的厚度为0.8~3mm。
内壁板下部为防护板,其高度为250~600mm,厚度为2.5~10mm。
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玻璃钢、GMT材料或LWRT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采用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整体结构,从而省去了原先内壁板与防护板装配的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了人工,节省了成本,内壁板上、下两部分分别有两种厚度,上部为薄板(厚度0.8-3.0mm),起到内壁板的作用;下部为厚板(2.5-10mm),起到防护板的作用,本发明采用厚度不同的整体结构内壁板,其与外壁板、二者之间发泡层形成冷藏集装箱壁板,这种壁板达到现有技术冷藏集装箱壁板的功能要求,从而可以减少现有技术中另外密封连接防护板的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尤其热固性塑料-玻璃钢(FRP),具有耐磨、耐脏污、易清洁、抗老化、防紫外线等特点;并且本发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完全满足冷藏集装箱在强度方面要求,在受冲击后不会出现凹坑等变形;此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位面积的重量是不锈钢板的一半左右,还可以达到减轻箱体自重,增加载重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冷藏集装箱壁板包括外壁板11、内壁板13,内、外壁板之间设置的隔热层12,内壁板13为由玻璃钢制成的整体结构,其下部13-3厚度大于上部13-1厚度,内壁板上部13-1的厚度为0.8mm,还可以选择做成1mm、2mm、1.5mm、3mm等不同厚度,内壁板下部13-3为防护板,其厚度为10mm,还可以选择做成2.5mm、3mm、5mm、7mm、9mm等不同厚度,防护板高度为600mm,还可以做成250mm、350mm、450mm、550mm等不同高度,内壁板13除了使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外,还可以由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GMT(Glassfiber Mat reinforcement Thermoplastic)或轻型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WRT(Low WeightReinforced Thermoplastic)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53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