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5972.7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6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侯春平;岳敏;贺雪琴;张万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48;H01M4/04;C01B25/45;B22F9/00;B22F1/02;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518055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磷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磷酸钒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自放电率小的优点,自1990年代Sony公司成功实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商业化生产以来,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移动工具上,它在电动汽车(EV)和混合电动汽车(HEV)电源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锂钴氧化物、锂锰氧化物和磷酸亚铁锂等几种,锂钴氧化物是最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的,技术成熟,但钴作为战略资源,资源短缺、成本高、毒性较高,而且锂钴氧化物由于本身结构原因存在热稳定性差、氧易逸出和燃烧,安全性较差,而且其放电电压较低(平均放电电压为3.6~3.7V)、容量低于150mAh/g。锂锰氧化物正极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但其电化学容量较低,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具有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和安全性能好的优点,但其放电电压平台较低,在3.4V左右,理论容量(170mAh/g)也较低。在所研究的各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中,磷酸钒锂具有以下优点:较高的放电电压平台,平均放电电压为4.0V左右;较高的充放电容量,理论容量为197mAh/g,可逆容量在170mAh/g以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良好的安全性和较低的成本,因而有望成为新一代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研究报道不多,公知的磷酸钒锂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和微波烧结法三种。高温固相法采用的原料几乎都为锂盐、钒盐和磷酸盐,经预烧,再加碳还原或氢气还原焙烧,操作较繁琐,存在合成产品的纯度低以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溶胶凝胶法合成条件控制苛刻,不适于工业化生产。微波法合成时间短,能耗低,但由于加热温度及时间不易控制,影响了产品性能,而且产物纯度也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及其制备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正极材料的纯度,简化合成方法中的操作步骤,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所述正极材料具有磷酸钒锂Li3V2(PO4)3基体,基体外包覆有碳材料,正极材料具有球形、长短轴为5~30μm的近似球形、菱形、锥形、片状、层状或/和块状的微观特征,其粒度为5~30μm,比表面积为5~15m2/g。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纳米颗粒的制备:分别将非水溶性锂源化合物、钒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和络合剂经过湿法超细球磨处理至亚微米或纳米级颗粒;二、液相混合反应:按物质的量之比Li∶V∶P∶L(络合剂)=(3.0~3.3)∶2∶3∶(1.5~2.2)称取锂源化合物、钒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和络合剂溶于40~90℃去离子水中,搅拌1~3小时得到混合材料;三、前躯体的制备:将混合材料在200~500r/min的转速下球磨0.5~12小时,然后在100~360℃条件下喷雾干燥得到正极材料前躯体,前躯体的形状为球形、长短轴为5~30μm的近似球形、菱形、锥形、片状、层状或/和块状的二次成型颗粒;四、预处理:将二次成型颗粒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在200~450℃预处理2~6小时,自然冷却后得到预处理粉末;五、焙烧处理:将预处理粉末装填到刚玉或石墨匣钵内,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在600~950℃中焙烧处理5~12小时,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Li3V2(PO4)3基体;六、将Li3V2(PO4)3基体表面包覆可炭化的有机物,然后在500~1200℃的温度下处理1~1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59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