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6498.X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2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汪劲松;杨华勇;夏必忠;谢海波;王立平;张辉;段广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F02B71/04 | 分类号: | F02B7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汇力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锁林 |
地址: | 518055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组元 液压 自由 活塞 发动机 | ||
1.一种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氧化剂储存罐(1)、矿物油燃料储存罐(2)、第一氧化剂控制阀(16)、第二氧化剂控制阀(16′)、第一燃料控制阀(3)、第二燃料控制阀(3′)、电控单元(17)和双活塞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18);双活塞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18)的第一动力腔的进气口(4)与第一氧化剂控制阀(16)及第一燃料控制阀(3)的出口端连通,第一氧化剂控制阀(16)的进口端与氧化剂储存罐(1)出口端连接,第一燃料控制阀(3)的进口端与矿物油燃料储存罐(2)出口端连接;双活塞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18)的第二动力腔的进气口(4′)与第二氧化剂控制阀(16′)及第二燃料控制阀(3′)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氧化剂控制阀(16′)的进口端与氧化剂储存罐(1)出口端连接,第二燃料控制阀(3′)的进口端与矿物油燃料储存罐(2)出口端连接;所述两个氧化剂控制阀(16、16′)和两个燃料控制阀(3、3′)的控制端分别接电控单元(17)的相应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活塞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18)包括发动机主体部分和变量液压马达/泵(11);所述发动机主体部分包含由第一动力缸体(5)、中心液压泵缸体(9)、第二动力缸体(5′)依次排列组成的发动机缸体,和分别置于第一动力缸体(5)、中心液压泵缸体(9)及第二动力缸体(5′)内并通过活塞杆连为一体的第一动力活塞(6)、液压泵活塞(13)和第二动力活塞(6′);所述第一动力活塞(6)将第一动力缸体(5)内腔分为第一动力腔和第一背腔,第一动力腔的外端设进气口(4),第一背腔侧壁设置排气口(15);所述第二动力活塞(6′)将第二动力缸体(5′)内腔分为第二动力腔和第二背腔,第二动力腔的外端设进气口(4′),第二背腔侧壁设置排气口(15′);所述液压泵活塞(13)将中心液压泵缸体(9)内分为第一泵腔(7)和第二泵腔(7’),两个泵腔(7、7’)通过液压高压回路与变量液压马达/泵(11)的一个端口连接,两个泵腔(7、7’)另通过液压低压回路与变量液压马达/泵(11)的另一个端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高压回路包括第一配流单向阀(81)和第二配流单向阀(82);所述第一配流单向阀(81)的进口端与中心液压泵的第一泵腔(7)连通,其出口端与变量液压马达/泵(11)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配流单向阀(82)的进口端与中心液压泵的第二泵腔(7′)连通,其出口端与变量液压马达/泵(11)的进口端连通;
所述液压低压回路包括第三配流单向阀(83)和第四配流单向阀(84);所述第三配流单向阀(83)的进口端与变量液压马达/泵(11)的出口端连通,其出口端与中心液压泵的第二泵腔(7′)连通;所述第四配流单向阀(84)的进口端与变量液压马达/泵(11)的出口端连通,其出口端与中心液压泵的第一泵腔(7)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高压回路还包括一个高压蓄能器(10),该高压蓄能器(10)通过管道旁接于液压高压回路中配流单向阀和变量液压马达/泵(11)之间;所述液压低压回路还包括一个低压蓄能器(12),该低压蓄能器(12)通过管道旁接于液压低压回路中配流单向阀和变量液压马达/泵(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动力缸体(5)及其上的各个气口与第二动力缸体(5′)及其上的各个气口关于中心液压泵缸体(9)对称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元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氧化剂储存罐(1)内储存增压的氧化剂燃料,该氧化剂燃料在催化分解时能产生引燃矿物油燃料的高温气体;所述矿物油燃料储存罐(2)内储存增压的矿物油燃料和对液体氧化剂储存罐(1)内的氧化剂燃料具有迅速催化分解作用的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649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侧滚扭杆座改造高度差定位法
- 下一篇:锦灯笼多糖的免疫增强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