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6752.6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8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林静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28 | 分类号: | H02M3/28;H02M3/3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电源电路被广泛用于各种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为该消费类电子产品内部的功能电路提供工作电源。
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电源电路的电路图。该电源电路100包括一直流稳压电源110、一变压器120、一整流电路130、一滤波电路134、一直流输出端135、一反馈电路160、一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一开关管180、一第一负载电路101、一第二负载电路102和一第三负载电路103。其中,该开关管180是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该直流稳压电源110用于为该变压器120提供一稳定的直流电压。该变压器120包括一初级线圈121和一次级线圈122。该初级线圈121一端连接到该直流稳压电源110,另一端连接到该开关管180的漏极,并依序经该开关管180的源极和一接地电阻182接地。该次级线圈122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到该整流电路130,并通过该滤波电路134连接到该直流输出端135。
该直流输出端135连接到该第一负载电路101、该第二负载电路102和该第三负载电路103。该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包括一反馈输入端178和一脉冲输出端179,该直流输出端135同时通过该反馈电路160连接到该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的反馈输入端178,并进一步通过该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的脉冲输出端179连接到该开关管180的栅极。其中,该反馈电路160包括一光电耦合器161。
该整流电路130包括相互并联的一第一二极管131、一第二二极管132和一第三二极管133,该第一、第二和第三二极管131、132和 133可对流经该整流电路130的电流进行分流,避免当输出带重载时流经该整流电路130的电流过大而导致该二极管131、132和133的热损耗过高。
该电源电路100工作时,该初级线圈121接收该直流稳压电源110提供的直流电压V0。同时,该开关管180的栅极接收由该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产生的一脉冲控制信号VC,并在该脉冲控制信号VC作用下导通与截止,使得该初级线圈121产生一交流电压。该次级线圈122进而通过该变压器120的耦合作用感应出另一交流电压V2。该交流电压V2经该整流电路130整流和该滤波电路134滤波之后,转换成一符合输出需要的直流电压V4,为该第一负载电路101、该第二负载电路102和该第三负载电路103供电。
同时,该反馈电路160将该直流电压V4转换成一反馈信号VF,并反馈到该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的反馈输入端178。该脉冲宽度调制集成电路170根据该反馈信号VF,对该脉冲控制信号VC的占空比进行调整,以增加或减少该开关管180的开启时间,从而改变该初级线圈121产生的交流电压的大小,使该次级线圈122的感应电压V2得到调整,进而调整该直流电压V4。
但是,在该电源电路100中,该整流电路130利用该二极管131、132和133的单向导通功能对该交流电压V2进行半波整流,而通常各二极管131、132和133的导通压降存在一定差异,如该第一二极管131,该第二二极管132和该第三二极管133的导通压降可分别为0.6V、0.7V和0.8V。且由于通常二极管的正向电流随着其正向压降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该导通压降最高的第三二极管133导通时,流经该第一二极管131和该第二二极管132的电流将发生非常明显的增大,从而导致该第一二极管131和该第二二极管132的热损耗较大。因此,该整流电路130中各二极管131、132和133发热不均匀,热损耗较大的二极管,如该第一二极管131,容易由于发热过大而烧坏,因此该电源电路100的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电源电路可靠性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电源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67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