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工器功率容量的测试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7433.7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3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程小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工器 功率 容量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领域射频模块测量方法和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双工器功率容量的测试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信号的覆盖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根据网络规划布置相对比较密集的移动通讯设备外,还有一种就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用尽量少的移动通讯设备来达到该目的。于是对移动通讯设备的发射功率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对移动通讯设备中双工器功率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用一种比较简单通用的方法来测试大功率容量的双工器已经迫在眉睫。
在实际的双工器测试中,为了测试不同双工器的功率容量,在现有的测试方法中,测试时必须根据双工器的功率容量来更换/调整双工器输入激励信号的硬件设备,这样不仅给测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大程度上增加了测试成本。所以,就需要对其测试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断更换测试硬件设备的问题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工器功率容量简单通用的测试方法和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一位于双工器过渡带内的测试点,并记录该测试点与带内待测点的插入损耗差值;B、测试所述测试点的功率容量;C、计算所述插入损耗差值与步骤B测得的功率容量的和,其和就是所述带内待测点的功率容量。
其中,所述步骤A中,通过将待测量双工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接入到插入损耗差测试设备上,来测量所述插入损耗差值。其中,所述步骤A中,根据待测量双工器的额定功率容量来选择位于双工器过渡带内的测试点。其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测试点是位于过渡带内的任何一点,这个过渡带是指相位发生突变的点(即过渡带的截止点)与通带带外之间的区间。其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带内待测点为待测量双工器的待测频率点,比如中心频率点。其中,所述步骤B中,通过功率容量测试设备来测量功率容量。其中,所述插入损耗差测试设备为矢量网络分析仪。
采用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功率容量测试设备,用于测试双工器带内某点的功率容量;插入损耗差测试设备,用于测试并获得双工器带内和过渡带两点的插入损耗差值;待测试双工器的输入、输出端分别通过一切换设备连接到所述功率容量测试设备和插入损耗差测试设备上。其中,所述切换设备可以采用射频开关用于自动切换,或者,所述切换设备为一连接线,用于手动切换待测试双工器与所述功率容量测试设备和插入损耗差测试设备的连接。
本发明的测试原理就是根据双工器的工作特性,通过测试过渡带某点的功率容量以及根据带内待测点和过渡带测试点的插入损耗差关系,间接的得到带内待测点的功率容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和装置,对于测试不同功率容量的双工器,选择一定能力的激励输出的硬件设备,就可以满足较大要求的双工器功率容量测试。所以,本发明可以降低大功率容量的双工器测试时对输入激励设备的要求,并且克服大功率容量的双工器测试时需要调整硬件输入设备(功率放大设备等)的麻烦,方便了模块测试,同时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待测试双工器和所有测试设备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功率容量为100W的双工器进行测试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各较佳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基于双工器的工作特性,提供了一种间接测量双工器功率容量的方法,其具体如下操作:
第一步,将待测量双工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接入到插入损耗差测试设备上,然后根据双工器的额定功率容量,选择一位于双工器过渡带内的测试B点(下一步的待测点),再记录B点与带内测试A点(需要测量数据的点,即通带带内的任一点)之间的插入损耗差值X1;
第二步,通过手工切换或者自动切换设备进行切换,将双工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接入到功率容量测试设备中,并对过渡带内的B点进行功率容量的测试,获得B点的功率容量X2;
第三步,将插入损耗差值X1加上第二步测得的功率容量X2,便得到带内测试A点的功率容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74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