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阀的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7996.6 | 申请日: | 200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3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黔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于俊汉 |
地址: | 550009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阀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直流电磁阀的驱动,特别是一种电磁阀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目前,通常使用脉宽调制方法来驱动电磁阀。
在脉宽调制方法的一个驱动周期内,电磁阀的工况分为得电期间和失电期间。一般在电磁阀得电期间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电磁阀处于激励阶段,得电响应速度较快;在后一个阶段,电磁阀处于低功耗维持阶段,在此时,通过使用较高频率的脉宽调制方法驱动电磁阀,降低电磁阀电流,这样,电磁阀既维持得电状态,又降低了功耗,改善了电磁阀的动态特性。
使用脉宽调制方法时,主驱动回路在电磁阀得电期间为电磁阀提供能量;续流回路降低电磁阀电流的变化速率,从而降低电磁阀产生的电磁骚扰的强度。
使用脉宽调制方法时,有两类典型的电路连接形式,第一类包含电磁阀主驱动回路和电磁阀续流回路,第二类包含电磁阀主驱动回路,但不包含电磁阀续流回路。
关于第一类电路连接形式,其优点是:在低功耗维持阶段的驱动过程中,电磁阀电流的变化速率较小,产生的电磁骚扰的强度较低;其缺点是:当电磁阀结束低功耗维持阶段,进入失电期间后,电磁阀电流不能很快下降,导致电磁阀失电响应速度较慢。
关于第二类电路连接形式,其缺点是:在低功耗维持阶段的驱动过程中,电磁阀电流的变化速率较大,产生的电磁骚扰的强度较高;其优点是;当电磁阀结束低功耗维持阶段,进入失电期间后,电磁阀电流能够很快下降,使电磁阀失电响应速度较快。
综上所述,降低电磁阀在低功耗维持阶段的驱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骚扰的强度与提高电磁阀失电响应速度是一对矛盾,使用现有的电路连接形式及其控制方法难以同时较好地兼顾二者。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阀的驱动方法,本方法能降低电磁阀在低功耗维持阶段的驱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骚扰的强度,并且提高电磁阀失电响应速度。
本发明的构成:由直流电压源、主驱动回路、可控续流开关元件、续流回路、电磁阀、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和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组成,主驱动回路2的连接方式为:直流电压源14通过直流电压源正极1与电磁阀5连接,电磁阀5通过连接点10与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9连接,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9通过直流电压源负极13与直流电压源14连接;续流回路4的连接方式为: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通过直流电压源正极1与电磁阀5连接,电磁阀5通过连接点10与续流元件11连接,续流元件11通过连接点12与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连接,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和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7通过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6与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9连接,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和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7通过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8与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连接;或者主驱动回路2的连接方式为:直流电压源14通过直流电压源正极1与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9连接,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9通过连接点10与电磁阀5连接,电磁阀5通过直流电压源负极13与直流电压源,14连接,续流回路4的连接方式为: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通过连接点12与续流元件11连接,续流元件11通过连接点10与电磁阀5连接,电磁阀5通过直流电压源负极13与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连接;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和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7通过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6与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9连接,主驱动回路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和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发生器7通过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8与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连接;
电磁阀的驱动方法是:在属于续流回路4并且与主驱动回路2不重合的线路上,串联一个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控制续流回路4的通断,该续流回路4的控制方法是:在电磁阀5得电期间,调节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8,使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短路,续流回路4连通,使电磁阀5在低功耗维持阶段的电流的变化速率较小,降低了在该阶段的驱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骚扰的强度;当电磁阀5进入失电期间时,调节可控续流开关元件控制信号8,使可控续流开关元件3开路,续流回路4断开,使电磁阀5电流快速下降,提高了电磁阀5失电响应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79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