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解锶化合物制备含锶镁合金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8629.8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6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谢卫东;刘年春;彭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C3/36 | 分类号: | C25C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 化合物 制备 镁合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镁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解锶化合物制备含锶镁合金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作为目前最轻的工程金属材料,在汽车、电子、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是替代铝合金、钢铁和工程塑料的重要选材。Mg-Sr系列镁合金具有优良的高温蠕变抗性和热裂抗性,是一种重要的耐热镁合金,在内燃机零部件制造等方面有十分重要和广阔的应用。
现有的Mg-Sr合金制备技术为对掺熔炼法。该方法需分别制备金属Mg、金属Sr或Sr中间合金,工序多、流程长,重熔次数多,不但能源消耗大、元素烧损大、生产效率低,而且,中间合金的不良组织遗传将导致镁合金性能低下,因此,技术经济性较差。
现有研究表明,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等均可通过电解还原制取;采用电解还原制备Al-Ti、Al-Sr、Al-Ti-B、Al-Li、Al-RE、Mg-Y、Mg-Mn等重熔用合金锭。电解还原技术在提高合金性能、降低资源、能源耗费等方面显现出了独特优越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解锶化合物制备含锶镁合金的方法。该方法流程短,能源消耗低,元素烧损小。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种电解锶化合物制备含锶镁合金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按照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在电解槽中熔化镁或金属镁及其合金元素,获得液态镁;
(2)配制电解质,原材料包括锶化合物和卤化物,其中,锶化合物中锶元素的质量为液态镁质量的0.045-45%,卤化物重量为锶化合物重量的(0.25-22)倍,将所有原材料充分脱水并混合均匀;
(3)将配制好的电解质加入液态镁的顶部或底部,加热熔化成为电解质熔盐;
(4)将液态镁和电解质熔盐的温度调整为680-960℃,将直流电解电源的阴极导入液态镁,阳极导入电解质熔盐,将电解电压调整为3.5-6.5V,通电电解,得到液态含锶镁合金;
(5)冷凝液态含锶镁合金,得到固态含锶镁合金。
其中:所述的锶化合物是SrCl2、SrCO3、SrF2、SrO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的卤化物是LiCl、CaCl2、BaCl2、LiF、MgF2、CaF2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的金属镁及其合金元素中的合金元素为Al、Mn、Zn、RE、Zr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采用的电解装置为常规熔盐电解装置。用本方法制备的含锶镁合金中锶的质量百分比为:0.01%-25%。
该方法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电解,实现锶化合物的还原,持续获得新生态的Sr并将其输入Mg熔体,直接获得含锶镁合金。无需使用高纯金属锶和已制备的镁合金,相对于现有对掺熔炼法,工艺流程大幅度缩短,资源及能源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且减少烧损,产品性能及其稳定性提高,是一种技术经济性优良的短流程制备Mg-Sr合金的新方法。同时,利用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调整电解质配方及电解工艺参数,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其他有益合金元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工艺过程:
(1)取金属镁1.88Kg,加入电解槽,加热熔化,加入金属Zn 0.11Kg,金属Zr 0.012Kg,熔化并将温度调整为680℃,得到液态镁;
(2)取充分脱水后的SrCl2 0.55Kg、CaCl2 0.30Kg和LiCl 0.30Kg,混合均匀,得到电解用电解质;
(3)将配制好的电解质加入液态镁的顶部,加热熔化成为电解质熔盐;
(4)将直流电解电源的阴极导入液态镁,阳极导入电解质熔盐,通电电解,电解温度为680℃,电压为4.5V,通电电解,得到液态含锶镁合金;
(5)冷凝液态含锶镁合金,得到固态含锶镁合金。
实施效果:获得Mg-10%Sr-5.5%Zn-4%Ca-2%Li-0.6%Zr镁合金2.32Kg,其Sr含量为10.0%。
实施例2
工艺过程:
(1)取金属镁2.0Kg,加入电解槽,加热熔化并将温度调整为850℃,得到液态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86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