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压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9739.6 | 申请日: | 200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1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蔡荣德;简宽赐;傅春兰;江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0/06 | 分类号: | H01F30/06;H01F27/30;H01F27/24;H01F27/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扁平化且加强高压绝缘性及散热性的变压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按,变压器是电子产品中重要的电子组件之一,变压器的主要作用在于转换电子电路中的驱动电压,其种类可为:将电压降低的电源变压器、传统或液晶显示器的升压工作电压的高压变压器...等等,电子产品制造商依照需求以选择对应的变压器规格或种类,并使电压转换过程稳定且工作效率好。
早期变压器主要包含绕线架及重迭缠绕于绕线架的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绕线架上分别设多个一次接脚以供连接一次线圈以及多个二次接脚以供连接二次线圈,接着再由一铁心组组合于该绕线架。由于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重迭设置且仅由绝缘胶带包覆隔离,容易因绝缘胶带的质量或组装不良导致漏电感高且高压绝缘差,且散热效果不好。
之后有人提出将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分开缠绕于绕线架两侧的变压器结构,解决了上述结构的部分问题,然而,对于变压器逐渐广泛应用于要求体积迷你化的电子产品,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驱动电路上,因此,变压器不仅要求电压转换质量要好,且须体积缩小,保持良好散热效果。
另外,请参考图7所示,其将一次线圈P(Primary)及二次线圈S(Secondary)分开缠绕的惯用变压器8的示意图,此种变压器8无须使用外壳(未图示)覆盖,且以镍锌材料作为铁心组,优点为绝缘阻抗高,其中,标号81代表一次线圈缠绕位置,标号82代表二次线圈缠绕于一次线圈两侧的位置,然而,因一次线圈与设于二次线圈缠绕位置82外侧的金属接脚83连接,二次线圈的低压端则与设于一次线圈位置81外侧的金属接脚84连接,进而造成一次线圈走线与二次线圈走线交叉问题,又因走线可能因与线圈距离太近,导致绝缘阻抗不足产生放电问题,而且其整体制造成本也太高。其中,附图中S(H)为二次侧高压接脚;S(L)为二次侧低压接脚。
另外,请参考图8所示,其另一种惯用变压器9结构的示意图,其使用较便宜的锰锌材质作为铁心组并采用外壳结构以提高安全性,标号91代表一次线圈P(Primary)缠绕位置,标号92代表二次线圈S(Secondary)缠绕于一次线圈两侧的位置,然而,因一次线圈连接的二金属接脚93与二次线圈高压端连接的二金属接脚94同设于一次线圈位置91的侧边,在电路配置设计上较会产生电气安规不足的问题。其中,附图中S(H)为二次侧高压接脚;S(L)为二次侧低压接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其可供一次线圈及二次线圈分开缠绕,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其制造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及阻抗平衡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压器结构包含:一绕线架体,其包含一位于中央的中间绕线区及二分别设于中间绕线区两侧的侧绕线区,以供线圈缠绕,该中间绕线区与侧绕线区之间设有至少一分隔板,各侧绕线区包含多个间隔排列的凸肋,各凸肋分别设有一缺口,该绕线架体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延伸板,各分隔板及各延伸板侧边分别设有至少一导电端子,且其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理线槽以供引导线圈,绕线架体内部设有一中空通道;以及一磁心组,其由可磁化材质制成,该磁心组的部分体积可插入绕线架体的中空通道。
本发明具有缩小体积、高绝缘性、安全性高、阻抗平衡佳、降低电漏感、简化工艺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绕线架体的俯视图;
图3为第二图的A-A截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绕线架体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绕线架体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绕线架体简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惯用变压器简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另一惯用变压器简化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变压器 2:绕线架体
21:中间绕线区 211:中央隔板
22:侧绕线区 221:凸肋
222:缺口 23:分隔板
24:中空通道 25:延伸板
26:导电端子 27:理线槽
3:磁心组 31:E形磁心
311:中央杆 312:侧杆
4:绝缘盖体 41:凹槽
42:透孔 43:侧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97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