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场效应晶体管、集成电路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9064.3 | 申请日: | 200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7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手塚勉;入沢寿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7/092;H01L21/336;H01L21/823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以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场效应 晶体管 集成电路 元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申请要求2006年6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82448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场效应晶体管、集成电路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CMOS电路元件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的方法,以往一般通过栅长的缩短及栅绝缘膜的变薄来增加各MOSFET的每单位栅长的驱动电流。由此,用于得到必需的驱动电流的MOSFET尺寸变小,MOSFET也能够实现高集成化,同时,用于得到必需驱动电流的驱动电压也变低,能够减少每单位元件的耗电。
但是,近几年,由栅长缩短及栅绝缘膜变薄来实现要求的高性能·多功能的技术障碍急剧变高。为了缓和这种情况,使用高迁移率的沟道材料是比较有效的。例如,无变形的SiGe(锗化硅)和Ge(锗)的电子迁移率和空穴迁移率都比Si(硅)的电子迁移率及空穴迁移率高,所以无论对pMOS还是nMOS都是有效的。而且,由于具有压缩变形的Si、SiGe、Ge的空穴迁移率很高,所以对pMOS是有效的。另外,具有拉伸变形的Si、SiGe、Ge的电子迁移率较高,所以对nMOS是有效的。
另外,具有多个栅的结构,例如,在沟道左右形成栅极及栅绝缘膜的双栅结构、在沟道左面、右面及上面的三面形成栅极及栅绝缘膜的三栅结构、由栅极及栅绝缘膜包围沟道周围的全环栅(GAA)结构等,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保持很低的截止电流的同时提高驱动电流。这些结构称为多栅结构(三维型栅结构),与通常的单栅结构(平面型栅结构)相比,栅引起的沟道载流子的静电支配力大。因此,多栅结构中,即使在沟道的杂质浓度抑制在很低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短沟道效应。在衬底上形成板状突起(Fin),在该突起内形成沟道,在该沟道两侧形成栅极及栅绝缘膜,这样的方法制成的FET称为FinFET。
将上述高迁移率沟道材料和多栅结构结合使用,与单独使用这些技术相比,能够实现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实际上,将这些技术结合使用的各种现有技术已在各种现有文献中公开。
这些现有技术大致可以分为3种技术。
第1现有技术是关于形成在SOI(半导体-绝缘体)衬底上的FET。例如特开2003-243667号公报所公开的变形Si-FinFET,是在SGOI(绝缘体上SiGe)衬底的埋入绝缘膜上形成SiGe的Fin,在该Fin周围形成变形Si来制造的。例如特开2005-159362号公报所公开的变形Ge-FinFET,是在SOI(绝缘体上Si)衬底的埋入绝缘膜上形成Si的Fin,在该Fin周围形成变形Ge来制造的。上述FET中,在施加变形的核心层上形成被施加变形的变形层,核心层和变形层之间存在异质界面。
第2现有技术是关于形成在体衬底上的FET。例如特开2005-203798号公报所公开的多栅晶体管,是在Si衬底上规定区域中通过汽相外延生长Ge层,将生成的面作为沟道,形成栅结构来制造的。例如特开2005-79517号公报所公开的多沟道型双栅晶体管,从Si层内的源·漏区域起,由固相外延生长横向形成非结晶SiGe层制作的。前者是在Si衬底上形成Ge层,Si衬底和Ge层间存在异质界面。后者是在Si层上形成SiGe层,Si层与SiGe层间存在异质界面。
第3现有技术是关于以适用于FET为前提的基础技术。“Tsung-Yang Liowet 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87,p262104(2005)”公开了在晶格缓和SiGe衬底上形成高Ge的组成的SiGe-Fin结构的方法。具体说来,在Si衬底上形成数μm厚的晶格缓和SiGe层,将该SiGe层加工为Fin状后进行该Si衬底的热氧化,由此,使该Fin薄膜化的同时,增大了该Fin内的Ge的组成。
但是,这些现有技术有几个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90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遮帘装置
- 下一篇:等离子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