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处理镁合金表面的酸性溶液及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0504.7 | 申请日: | 2007-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富;李金儡;陈梁;李爱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1/12 | 分类号: | C23G1/12;C23G1/04;C23C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董占敏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处理 镁合金 表面 酸性 溶液 方法 | ||
1、 一种用于处理镁合金表面的酸性溶液,该酸性溶液为含有酸、缓蚀剂和润湿剂的水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酸为第一种酸,或者第一种酸与第二种酸的混合物,所述第一种酸选自柠檬酸、草酸、酒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二酸、苯甲酸、苯二甲酸、乳酸、甘醇酸、水合乙醛酸和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种酸为盐酸和/或硝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溶液,其中,所述第二种酸与第一种酸的重量比为0-0.2∶1。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酸性溶液,其中,所述第二种酸与第一种酸的重量比为0.1-0.15∶1。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溶液,其中,所述酸性溶液中,酸、缓蚀剂和润湿剂的重量比为1∶0.1-0.8∶0.01-0.08。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酸性溶液,其中,所述缓蚀剂选自油酸三乙醇胺、油酸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六次甲基四胺、硫脲、苯并三氮唑、葡萄糖酸钠、苯甲酸钠、硅酸钠、硝酸钠、氯化烷基吡啶铵盐、咪唑啉系化合物和油酰肌氨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润湿剂选自OP乳化剂、吐温乳化剂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溶液,其中,所述酸性溶液中还含有稳定剂,所述稳定剂选自柠檬酸、羟基乙酸、乙二胺四乙酸及它们的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稳定剂与酸的重量比为0.1-0.2∶1。
7、 一种镁合金表面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镁合金依次与脱脂液和酸性溶液接触,所述酸性溶液为含有酸、缓蚀剂和润湿剂的水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酸为第一种酸,或者第一种酸与第二种酸的混合物,所述第一种酸选自柠檬酸、草酸、酒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二酸、苯甲酸、苯二甲酸、乳酸、甘醇酸、水合乙醛酸和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种酸为盐酸和/或硝酸。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种酸与第一种酸的重量比为0-0.2∶1。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种酸与第一种酸的重量比为0.1-0.15∶1。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酸性溶液中,酸、缓蚀剂和润湿剂的重量比为1∶0.1-0.8∶0.01-0.08。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酸性溶液的pH值为1-5,与酸性溶液接触的温度为20-70℃,与酸性溶液接触的时间为10秒钟-5分钟。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将镁合金依次与脱脂液和酸性溶液接触后,与化学转化处理液接触。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将镁合金依次与脱脂液和酸性溶液接触后,在与化学转化液接触前,与碱性溶液接触。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碱性溶液为碱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所述碱金属化合物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磷酸钠、磷酸钾、焦磷酸钠、焦磷酸钾、偏磷酸钠和偏磷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碱性溶液的pH值为10-14,与碱性溶液接触的温度为50-80℃,与碱性溶液接触的时间为1-3分钟。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化学转化处理液为含有水溶性磷酸盐、磷酸和成膜助剂的水溶液,所述水溶性磷酸盐选自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和磷酸二氢镁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成膜助剂为偏钒酸钠、偏钒酸铵、偏钒酸钾、硝酸镁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化学转化处理液中水溶性磷酸盐、磷酸和成膜助剂的重量比为5-50∶1-17∶1;所述化学转化处理液的pH值为1-6;与化学转化处理液接触的温度为20-55℃,与化学转化处理液接触的时间为30秒钟-3分钟。
16、 根据权利要求7、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脱脂液为含有选自磷酸三钠、碳酸钠和硅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钠盐的水溶液;在每升脱脂液中,所述钠盐的含量为10-40克;所述脱脂液的pH值为8-14,与脱脂液接触的温度为30-80℃,与脱脂液接触的时间为1-4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050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保型燃油增能添加剂
- 下一篇:利用双密码进行报警的防暴方法